團山、梁各莊、安格莊,這些村被河北衛視報導,到底咋回事

保定易縣地處太行山深處,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在脫貧攻堅路上,易縣因地制宜創新模式規劃發展了一大批特色產業,讓村村有致富項目,戶戶有脫貧門路。

团山、梁各庄、安格庄,这些村被河北卫视报道,到底咋回事

(點擊圖片即可觀看視頻)

團山村曾是易縣貧困程度最深的村子之一,前些年村民種植大田作物,人均收入只有一千元左右。而如今,團山村改變種植模式,種出了兩百畝中華壽桃。“看我這壽桃大不大,我這壽桃每年的收入能達到四五萬塊錢”團山村村民李桂朋說。

团山、梁各庄、安格庄,这些村被河北卫视报道,到底咋回事

易縣扶貧辦主任王志強說“在選定產業、選定品種上,保證十年要領先,二十年不落後,實現有一個穩定的收入。我們扶貧辦找到專家團隊,對團山村當時的土壤、環境和氣候進行了測試,我們選定了中華壽桃。”

团山、梁各庄、安格庄,这些村被河北卫视报道,到底咋回事

易縣在發展扶貧產業支出,為了避免同質化,扶貧辦和農業院校的專家團隊,根據易縣不同的地形、氣候、土壤,劃分了八個產業片區。因地制宜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優秀品種,保證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他們根據不同片區、不同產業,創新出園區+扶貧、旅遊+扶貧等七種扶貧模式。在梁各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當地村民將土地流轉,在園區打工可以掙土地流轉租金,園區打工薪金和合作社分紅股金三份收入。依託園區的發展,村民的收益也有了明顯的改觀。

易縣綠澤農業園區負責人魏長永說“現在園區發展規模逐漸擴大,總投資現在突破兩個億,園區發展了,貧困村貧困戶都已經脫貧了。”

团山、梁各庄、安格庄,这些村被河北卫视报道,到底咋回事

目前,易縣已發展省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二十四個,同時立足當地生態旅遊文化資源。通過旅遊+扶貧模式,大力發展全域旅遊產業。在狼牙山景區紅色文化加上萬畝花海休閒遊,帶動周邊七個鄉鎮,9657人實現了脫貧。

在易縣戀鄉太行水鎮,周邊村民放下鋤頭亮出絕活,在景區經營特色商戶當起了老闆。“這個粉條坊一天最多的時候賣2000碗,一年我可以收入二三十萬。”易縣安格莊村民趙振響說。

团山、梁各庄、安格庄,这些村被河北卫视报道,到底咋回事

如今的易縣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門路。四十萬畝林果漫山遍野,食用菌產業鏈條日益完善,特色養殖業迅猛發展。花卉產品銷售額突破三千萬元,光伏產業總規模達到55.6兆網。一方硯臺一幅刺繡,家庭手工業走進千家萬戶。“把貧困戶放在心裡,把責任扛在肩上,把責任化為一種行動。及時把扶貧政策送到貧困戶家裡、心裡,確保在實現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团山、梁各庄、安格庄,这些村被河北卫视报道,到底咋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