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經常被父母罵「豬頭」的同學,轉身從家裡的 5 樓跳了下去

那個經常被父母罵“豬頭”的同學,轉身從家裡的 5 樓跳了下去

1

之前看過一個TED演講,題目叫《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冠軍》,演講者是一位有著40年教齡的老師——麗塔·皮爾遜。

她的父母、外祖父母都是教育家,加上自己也從事同樣的工作,使得她有機會從各個角度審視現有的教育改革,對師生關係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麗塔·皮爾遜號召教育者們相信他們的學生,並建議要從個人角度上真正建立起與孩子們的聯繫,因為“孩子們可不跟他們討厭的人學習”。

這個演講在網絡上點擊量超500萬,也引起了國內外家長和老師的熱烈討論,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方式。

麗塔·皮爾遜在演講中提到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她曾經做過一次小測驗,20道題。有個孩子錯了18道,但她在卷子上寫了個“+2”和一個大笑臉。孩子就很費解,說:“Pierson老師,我不及格,你為什麼給我一個笑臉?”

當時她回答:“因為你正漸入佳境。你沒有全錯,還對了兩個。當我們複習這些題的時候,難道你不會做得更好嗎?”學生馬上說:“是的,老師。我可以做得更好。”

看到這裡,我腦海立馬浮現出中國課堂裡,一旦學生試卷做得不理想,少不了老師的批評和責備:這麼簡單的卷子錯得這麼離譜,真不知道你們腦子整天在想什麼?

麗塔·皮爾遜所提倡的正是“鼓勵式教育”,有一年她告訴學生:“你們進了我的班級,因為我是最好的老師,而你們是最好的學生,他們把我們放在一起來給其他人做個好榜樣。”

因為她相信只要你長時間這麼說,它就會開始變成事實,對孩子的長遠教育有利無弊。

老師、家長和孩子要建立良好的關係,鼓勵和喜歡可以增強孩子學習的自信與動力。你誇獎他是什麼人,漸漸地,他們就會成為那種人。

2

反觀中國,不可否認一直存在著一種可怕的教育方式——“否定式教育”。

考59分,質問你為何沒考60分,這無可厚非;但努力考了99分,卻問你怎麼沒考100分,甚至還會直接忽略你從59分到99分付出的所有努力。

在很多家長和老師眼裡,你永遠都不夠好,你做得再多都是理所應當的。這讓不少孩子懷疑自己,“為什麼我這麼努力,你還是看不到?”“我真的有那麼差嗎?”

今年大火的綜藝節目《少年說》,第一期就引發熱議,初一女生袁璟頤 “控訴”自己的媽媽總是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惹得網友直呼“看到了自己”。

其實在上臺前,袁璟頤就料定了她媽媽的反應:“等會兒在臺下會懟死我。”知母莫若女,事實證明媽媽的確“嘴下不留情”。

那個經常被父母罵“豬頭”的同學,轉身從家裡的 5 樓跳了下去


袁媽媽總拿女兒那個“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全聯盟第一”的學霸女閨蜜來對比,不斷地打擊她。

女兒邊說邊哭訴:“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孩子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好。”

媽媽什麼反應呢?

袁媽媽坦誠自己的確不斷在打擊女兒,但那是因為她認為女兒要是不打擊,人就會有點飄。

簡而言之,我打擊你,我督促你,全都是為你好。

多麼可怕、強勢的家長,即便女兒都哭了,也毫不心軟,步步緊逼。

觀眾心疼袁璟頤的同時,紛紛說自己也是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很多人還表示長大後容易沒有自信心,總認為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

還有另一個孩子在節目裡說,自己的成績好不容易有了提升,老師都表揚了,可是自己的爸爸媽媽看不到也聽不到。她媽還對她說:“你成績那麼差還給我出去玩,揹你的書去。”

我還記得小學五年級那個經常被父母罵“豬頭”的同學,從家裡的5樓跳了下去,再無餘生。

太多家長誤以為打擊孩子就會激勵孩子進步,其實你一次次的否定,一回回的打擊,只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極大傷害。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一味的比較與打擊,都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3

雖說“否定式教育”在中國盛行,但也不乏有鼓勵孩子的家長,我的鄰居就是一個教育典範。

鄰居夫婦有一個獨生女,從小也不算特別聰明的孩子,但穩紮穩打的。夫婦倆平時對孩子要求不會過於嚴苛,只要孩子真的在努力,即便有時成績發揮不好,也絕不指責。

女兒一進步,就會鼓勵和肯定,精神和物質雙管齊下,尤為關注孩子的心情。一個平平無奇的小孩,在這樣的環境下循序漸進,竟然也切線考進了省內最好的大學。

畢業後的工作自己喜歡,別人羨慕,父母也滿意,左鄰右舍時常誇獎他們教出了一個優秀的孩子。

那個經常被父母罵“豬頭”的同學,轉身從家裡的 5 樓跳了下去


太多的事實證明,鼓勵式教育真的比否定式教育來得有效。

從眾多的生活實例裡,我總結出了“鼓勵式教育”都應該做到這三點。

1、清楚瞭解孩子的優勢與劣勢

只有瞭解自己的孩子,才看得到她的進步與成長。比如說孩子的強項是數學,考個90分是常事,讓他繼續保持就可;但英語是劣勢,平時60、70分,一旦考了90,那就是很大的進步,必須好好表揚。

不瞭解孩子哪方面好,哪方面不好,進而有方向有目的地鼓勵與支持,也能發揮“鼓勵式教育”的最大效用。

2、間接表揚比直接讚美更有效

很多時候,別人的表揚遠比父母們的表揚來得更振奮人心。

你可以這樣鼓勵孩子,“鄰居阿姨又表揚你,說你最近鋼琴越彈越好了,她在家裡聽得可開心了。”你也可以這麼說:“爸爸說你最近成績有上升,讓媽媽給你獎勵。”

這樣的表揚方式意味著孩子的進步被不止一個人看到,孩子體會到這種愉悅後,為了獲得更多讚美,就會繼續努力。

3、有缺點也要“先揚後抑”

孩子不可能沒有缺點,也免不了會犯錯。指責、謾罵自然不可取,那麼如何正確地“批評“呢?

這就像麗塔·皮爾遜老師所做的,學生只做對2道題,不著眼於錯的那18道,而是說做對了這2道已經很好了,下一次可以更好。

那個經常被父母罵“豬頭”的同學,轉身從家裡的 5 樓跳了下去


就像孩子如果偏科,就可以表揚他某科做得好,希望差的那一科能和它一樣好。而不是直接劈頭就罵:“你偏科這麼嚴重,考不了好學校的。”這太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和信心了。

日本著名教育家鈴木鎮一說過:

“對孩子的鼓勵和讚美不是無原則的,而應該是運用科學的、適當的方法,使孩子切實受到深入人心的鼓舞。”

鼓勵式教育就是要讓孩子都能受到真正的鼓舞,慢慢去成為一個健康快樂且優秀的人。

家長和老師多給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勵,給予他們信心和尊重,他們也一定會成為自己想成為、你們所期待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