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民樂」初秋,在扁都口捕捉祁連山詩意

「诗文民乐」初秋,在扁都口捕捉祁连山诗意

在綿延千里的祁連山脈中段,有一個貫通南北的峰口,地勢險要,山勢峻峨,它就是被古人稱為"大斗拔谷"的險關要隘——扁都口。

「诗文民乐」初秋,在扁都口捕捉祁连山诗意

227國道穿谷而過,時而感覺盤旋百折衝上峰頂,時而感覺俯衝宛轉撲入峽谷。

扁都口海拔3500多米,南通祁連縣城博堡,北達甘肅民樂炒麵莊,地勢險要,山勢峻峨,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商族通行的重要通道之一。

在祁連山前,在八月,在祁連山隆起的高原的一角,扁都口美的狂野,美的大氣,美的瀏亮,你只要稍稍看上一眼,留給你心靈的將會是翻江倒海的潮汐。

這裡有被幸福包裹著的村莊,被幸福渲染著的祁連山,用最寫實的筆法、最簡單明瞭的色彩,構勒出了一幅最壯麗的人間畫圖。

但你可曾知道,扁都口犬牙交錯的山峰始終緘默著,封存著凝重的歷史。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南路便由此從青海入甘肅入西域。

扁都口峽谷長28公里,寬約10餘米,險隘深邃。峽谷兩側奇峰聳立,峭壁突兀,怪石森然,疊嶂無窮。

公元前一世紀時,匈奴曾在這片天空下建立過與西漢政權抗衡的王庭,他們的牧場就在祁連山腳下。

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徵討匈奴時,從大斗拔口穿過,萬騎之師一舉直搗匈奴駐地,驅匈奴於萬里之外,將河西走廊納入漢朝版圖,遊牧為生的匈奴失卻肥美的牧場,仰天長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延。”。

這已是2100多前的史事了,今天來看,祁連山前原本寬廣的牧場依然清晰可辨,只不過大都改造成良田而已。歷史的面目模糊不清,只能由後人來推斷了。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巡的歷史倒真實多了,他從長安出發,經寶雞、秦安、隴西,過青海民和、樂都、大同、俄博,出扁都口,恰逢六月飛雪,《資治通鑑》雲:“士卒凍死者大半”“馬驢死者十八九”“後宮妃主或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

不停地吹著的風,穿峽透谷,蒼茫的歷史已滲透進蒼莽的群峰。

「诗文民乐」初秋,在扁都口捕捉祁连山诗意

今天,扁都口前,紅瓦粉壁的村莊,端坐在金黃金黃的油菜花鋪就的花床上。遍地流光,四野溢彩,任目光恣肆地奔騰起伏,也掠不盡這鋪天蓋地的美色。

「诗文民乐」初秋,在扁都口捕捉祁连山诗意「诗文民乐」初秋,在扁都口捕捉祁连山诗意

編髮:武廷河

核發:劉興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