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酒館,納天下


小酒館,納天下


《正陽門下》出了第二部,延續第一部的精彩,老北京城的故事還是這麼有味道。

這次是小女人徐慧真的故事,率真、講道理、有腦子有執行力的慧真,靠著自己,經營著小酒館。時事在變,“公私合營”、“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文革”,小女人徐慧真的道德觀、價值觀沒有變,她的經營理念沒有變,就是一份絕不賣假酒不做虧心事的誠,一份第一個參與公私合營第一個辦理識字班的勇,在改革開放的好時代裡,帶領身邊人發家致富。

小女人慧真的故事吸引人,電視裡一眾的老戲骨也是讓人看得過癮,老舊的衚衕畫面、有味的京腔讓畫面感真實。但,這裡,最吸引我的,是貫穿其中的那個小小的酒館。

小酒館,納天下。

酒館,不是餐館,不需烤鴨牛排,有錢沒錢的,進來喝二兩。下酒菜,花生米一碟,毛肚一份,要吃的,櫃檯交錢自取。今個心情好了,兜子有倆小錢了,再加二兩小酒,仰頭而飲,花生米扔進嘴裡嘎嘣脆,這酒,夠味!

來喝酒的,有老師,有拉三輪車的,有街道幹部,有幹苦力的窩脖兒,有做生意的,有講面兒的爺……什麼人都想進來歇一歇,聊一聊。人來人往,總有那麼些固定的老顧客,每天的習性一樣,坐下來,和熟識的人打個招呼。

各色人等,就有各色的習性。

那個幹苦力的窩脖兒,進來就直奔櫃檯,取上二兩酒,不要小菜,便蹲在一旁,獨自悶著喝起來。這講面子的牛爺,每天必坐固定的中心位,人家不缺錢,但就是不當天結賬,要一月一結,這就是面兒。還有一個會唱懂收藏沒有固定職業但有氣節的片兒爺,高興了,唱上兩嗓子,沒錢了,就不點小菜了,喜怒哀樂全在那張臉上。這有文化的小學老師徐老師,和這不得志的範幹部,互相看不太順眼,卻總要坐在一起,又按按較勁著,喝著酒,看對方的不如意,就是一大快事了。

小酒館,還沒有手機,沒有網絡,但有的是天下事。

雖然是平頭百姓,這上到國家政策,下到誰家的雞毛蒜皮,一起暢談便是來這喝酒之人的一大樂事。喝酒,助興的,不僅僅是那嘎嘣脆的花生米,更是大把的時事和故事:誰家的男人回家捱了媳婦的罵,國家倡導大家要五講四美學習文化了,聽說人家老美搞了個厲害的武器,你說國家是怎麼定性投機倒把的……

一人起個頭,三五成群,便七嘴八舌起來。這份熱鬧,這份暢快,這份沒有約束的自在,只屬於這個小小的酒館。

小小酒館裡,更有一個會變通有風情的老闆娘。這人來人往,誰開心,誰不得志,哪個又有心事,老闆娘一掃全在心裡,陪鬱鬱寡歡的喝上一杯,和那開心的聊上一句。見人說人話,見鬼啊,說鬼話。招呼得各色人等服服帖帖,小酒館裡熱鬧卻不生事,全是老闆娘的本事。

比起而今,裝潢高大上的五星級餐廳,男男女女們在裡面穿得端莊坐得得體,小聲的說著話,生怕大聲了讓人瞧不起;比那音樂聲划拳聲上百分貝的酒吧,光線昏暗著,每個人都似乎透著寂寞,喜歡的,就是這個簡單、熱鬧、自在、暢快,說著天下事的小酒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