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徵信洗白「套路」 努力自我修復救贖

看中北京南三環一個小區的房子快兩年多的李朝睿最近準備出手,可就在申請貸款時收到了銀行給出的5條不良信用記錄,慌了神的李朝睿生怕貸款不順利,便在一些論壇上找起了“洗白中介”。

李朝睿告訴中新社記者,“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一個電話,消除記錄”“失信後寸步難行,找到我記錄清零”類似這樣標題的帖子屢見不鮮,點擊進入後會看到微信號、QQ號等聯繫方式,添加後對方就會報價,“基本上是按不良記錄的條數來收費的,一條從幾百到上千元(人民幣)不等。”

好在銀行工作人員及時的一通電話,讓李朝睿沒有掉進“洗白中介”的“套路”之中。工作人員告訴他,信用記錄是無法經未授權的他人之手或通過交錢抹去的,且即便有不良信用記錄也不意味著銀行就一定不放貸,若近期還款習慣良好,此前又非惡意逾期,銀行會在評估後決定是否放貸、利息多少。

避開了洗白徵信的“套路”,那個人信用修復應該要走幾步?

根據規定,個人認為信用報告中的信息存在錯誤、遺漏的,可親自或委託代理人向徵信中心、徵信分中心提出異議申請,若有客戶向銀行提出“異議申請”,且確實是銀行存在過失,此不良記錄消除才是正當的。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理事薛方告訴中新社記者,個人信用信息是通過專線從商業銀行等機構傳送到央行徵信中心的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該過程是無人為干預的全計算機自動處理,如果真的有銀行內部工作人員違規造假是很容易被查的,所以網上流傳的花錢找關係洗白記錄就是騙局。

金融信用信息以外,中國正在推進整個信用社會的建設,惡意拖欠工人薪資、食品安全不達標、無證照經營等都是失信行為,為了讓失信老賴們無處遁形、寸步難行,中國官方已形成多部門、多行業、多手段共同發力的聯合信用懲戒體系。

對失信被執行人的信用懲戒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截至2018年9月30日,限制乘坐飛機1463萬人次,限制乘坐火車522萬人次,限制擔任企業法定代表人及高管29萬人次,而有254萬失信被執行人懾於信用懲戒,主動履行義務,重拾信用。

進入失信懲戒的“黑名單”該怎麼翻身、該怎麼修復信用?總的原則是鼓勵糾錯、有限期懲戒、有條件修復。有限期懲戒,就是在規定期限內糾正失信行為、消除不良影響的,可以不再列入聯合懲戒的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