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顧明遠:再讀《學記》

读书札记|顾明远:再读《学记》

本文約1500字 預計閱讀時間2分鐘

读书札记|顾明远:再读《学记》
读书札记|顾明远:再读《学记》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成書於戰國後期,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較系統的論述教育的著作。有許多精闢的教育思想,符合教育規律,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記》首先論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從國家來講,興國安民,“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從個體來講,成德成才,“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又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學記》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作了詳細的說明:“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學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即是說,按照規定的年齡入學,隔一年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分析經書的能力和學習的志趣;第三年考查學習是否勤奮和樂於和同學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做到博學多問並與老師討論;第七年考查是否能夠討論學問和選交朋友,做到了,就是“小成”。第九年應該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並有堅強的信念,不違背老師的教誨,就是“大成”。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入學,這裡指的是大學,不是蒙學,蒙學一般從五六歲就開始了。《學記》把大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小有成就,叫小成;再學二年就可以畢業了,叫大成。從十五歲開始經過九年,到二十四歲完成學業,再鍛鍊幾年,就到了孔子說的“三十而立”。

《學記》專門論述了教育的規律,每個老師都要懂得。“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什麼是興,什麼是廢呢?教師要誠心施教、因材施教,否則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師要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根據不同情況指導學生學習。“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就是說,一個人學習的時候往往有四種失誤:或者貪多,或者學得太少,或者把學習看得太容易,或者遇到困難就放棄。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學習的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揚長避短。“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要及時,但又不能超越。“當其可之謂時”,“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教育要遵循兒童成長的規律,適時施教,錯過了兒童成長的關鍵期,學習再勤奮,也難有大成就。所以今天我們要重視早期教育。但學習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不能拔苖助長。所謂“不陵節而施之為孫”,“學不躐等”。早期教育不等於要兒童過早地學習知識,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可是我們現在有許多父母,急於讓兒童過早地學習各種知識,既違背了古訓,也違背了教育規律。

读书札记|顾明远:再读《学记》

《學記》還對教師教和學生學提出了許多符合教育規律的要求:

教,要採取啟發式,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循循誘導,不可強迫。“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就是說,教師指導而不強迫,就能和諧;嚴格要求而不抑制學生的積極性,學習就容易了;啟發心智而不是把結論都交給學生,就能啟發學生思考。師生和諧,學生樂於學習,善於思考,教育也就有成效了。

學,要時時學習,不能懈怠。“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就是說,在學校要學習正式的課程,休息的時候也要學習一些作業,開展一些活動,補充校內的學習。

《學記》還提出“教學相長”的主張。“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教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充滿說明了教與學的辨證關係,也說明了師生的關係。

《學記》內容十分豐富,是非常完整的教育學專著,應當成為教師的必讀書,希望我們的老師都能讀讀,領悟教育的真諦。

读书札记|顾明远:再读《学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