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顾明远:再读《学记》

读书札记|顾明远:再读《学记》

本文约1500字 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

读书札记|顾明远:再读《学记》
读书札记|顾明远:再读《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成书于战国后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系统的论述教育的著作。有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符合教育规律,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记》首先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从国家来讲,兴国安民,“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个体来讲,成德成才,“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又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学记》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作了详细的说明:“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学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即是说,按照规定的年龄入学,隔一年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分析经书的能力和学习的志趣;第三年考查学习是否勤奋和乐于和同学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做到博学多问并与老师讨论;第七年考查是否能够讨论学问和选交朋友,做到了,就是“小成”。第九年应该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就是“大成”。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入学,这里指的是大学,不是蒙学,蒙学一般从五六岁就开始了。《学记》把大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小有成就,叫小成;再学二年就可以毕业了,叫大成。从十五岁开始经过九年,到二十四岁完成学业,再锻炼几年,就到了孔子说的“三十而立”。

《学记》专门论述了教育的规律,每个老师都要懂得。“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什么是兴,什么是废呢?教师要诚心施教、因材施教,否则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根据不同情况指导学生学习。“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就是说,一个人学习的时候往往有四种失误:或者贪多,或者学得太少,或者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或者遇到困难就放弃。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扬长避短。“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育要及时,但又不能超越。“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教育要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适时施教,错过了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学习再勤奋,也难有大成就。所以今天我们要重视早期教育。但学习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苖助长。所谓“不陵节而施之为孙”,“学不躐等”。早期教育不等于要儿童过早地学习知识,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可是我们现在有许多父母,急于让儿童过早地学习各种知识,既违背了古训,也违背了教育规律。

读书札记|顾明远:再读《学记》

《学记》还对教师教和学生学提出了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

教,要采取启发式,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循诱导,不可强迫。“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就是说,教师指导而不强迫,就能和谐;严格要求而不抑制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就容易了;启发心智而不是把结论都交给学生,就能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和谐,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思考,教育也就有成效了。

学,要时时学习,不能懈怠。“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就是说,在学校要学习正式的课程,休息的时候也要学习一些作业,开展一些活动,补充校内的学习。

《学记》还提出“教学相长”的主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充满说明了教与学的辨证关系,也说明了师生的关系。

《学记》内容十分丰富,是非常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应当成为教师的必读书,希望我们的老师都能读读,领悟教育的真谛。

读书札记|顾明远:再读《学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