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丹經好修行,腳下不空是真經,太極正是如此!

放下丹經好修行,腳下不空是真經,太極正是如此!

拳練的是腰腿,腳下沒東西,什麼都是空的!

太極拳"起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理論大家都明白.但是你的身體是否也知道呢?

我想說的是太極拳是要親身去驗證的,不練,你還是不知道。很多拳理,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不明白,但隨著功夫的進步,自己突然就明白了!這叫拳能生慧。道家修真有句名言,放下丹經好修行,太極也是如此!扯遠了,言歸正傳腳下要有根,站樁的時候兩腳要和大地融為一體,練拳時的感覺就是"腳踏實地"!(真練拳的同學應該能夠明白的)這個根就是太極內勁的根。松腰在初級階段就是為了求得這個勁根!腰是身體中節,是連接上下身的樞紐,腰不松,勁絕難松沉到腳底。這裡有個誤區,往下松沉不是往下蹲!

你可以把這個理解為"氣沉丹田"的氣,跟身形高低無關,但是我們不管丹田,要把他沉到腳底湧泉去,甚至有個前輩跟我講,要把氣沉至入地三尺!另外,練到這個地步,拳架才算初窺門徑了。

好了,要講的東西很多,慢慢來,知道了松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性,再來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是怎麼練的。

一、虛靈頂勁

為什麼講松腰卻首先講到虛靈頂勁去了?太極拳界有句話叫"寶樹掛玉衣",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我也只能偶爾幻想幻想。但是我們可以從頭入手慢慢修煉的,虛靈頂勁就是這顆寶樹!領住勁以後才敢往下松!領勁後跟松腰坐胯形成上下對拉的勁,就是一些拳家所謂的拉伸脊柱。

相信大家都在體育課上做過引體向上了,有沒有試過掛在上面放鬆全身呢?(沒試過的趕緊去,太極都藏在生活經驗裡呢!太極的生活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那樣掛的情形是,肩關節拉開了,腰椎也拉開了!好好體會這種感覺,因為我們等下要在拳架裡找這個東西!用你的虛靈頂勁把你的腰胯給"吊"起來,這是大前提。

放下丹經好修行,腳下不空是真經,太極正是如此!

二、尾閭中正

練拳到一定時間,你會發現,自己的胯和尾閭是不中正的,乃至整個脊柱都不是完全直的,這裡不是說S曲線的彎曲,而是左右的扭曲錯位。當然是很輕微的拉,不然早半身不遂了。

那麼怎麼讓他中正起來呢?

我們知道,用繩子系塊石頭吊起來,繩子絕對是被石頭的重力給拉直了!可以比喻一下,虛靈頂勁就是繩子吊起來上端的支點,石頭重力的反作用力。那麼腰胯就是石頭,脊柱就是繩子了,只不過這繩子要煉成充滿彈性和韌性的牛皮筋,所以我在上面用了一個"吊"字!

放下丹經好修行,腳下不空是真經,太極正是如此!

三、似坐非坐

這句似坐非坐同樣也算是太極拳界的名言啦,誰都聽過,可是誰在意過呢?現在就是要大家來體會這個東西。相信大家都被周圍的朋友開過這樣一個玩笑:當你想坐登子上的時候,凳子卻突然被抽走了!被摔過的人不在少數吧,嘿嘿~~有了第一次,第二次被摔的經歷,那麼第三次呢?沒有再被摔的同學恭喜你,你已經明白怎麼松腰了!往下坐,但是又往上提著勁,自己試去吧!這個似坐非坐是對以上兩點的整體把握。


四、收尾閭,填命門

有了以上的把握,再調整一下腰胯局部的問題就搞定啦!其實這部分是臀腰胯三位一體的,各家有不同的說法。我講我老師教的東東,其實很簡單,找條凳子來,坐在凳子的邊緣上,把命門往後突一下,命門處脊柱的溝就這樣輕鬆被填平了。呵呵,容易吧?在練拳時保持這個狀態就行了!

放下丹經好修行,腳下不空是真經,太極正是如此!

五、中線定乾坤

以上講的都是上半身的,大家想想吊起來的石頭一碰就亂晃,又怎麼能用在太極上?熟練掌握了上面的要求後,我們或許就可以開始找中線了!中定是太極的核心,這中線的可不是一般的重要。

通常人們把什麼中線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是實的,下半部分是虛的,這也很容易理解。虛線的變化在太極裡尤其重要,這個我水平有限,無法與大家深入交流了,等以後工夫進步再說!

我在這裡想說的是,拿這條虛的中線來定住這塊"石頭"!大家注意,此時練拳,這石頭大家就要理解身體的重心點了,尤其注意脊柱並不等於那上半條實線!那就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百會--丹田--兩腳湧泉在身體中連線的中點"!大家可以自己體會,拳到此時,才算解決了立身中正的問題吧。

在拳譜裡其實也就一句話,"尾閭中正頂頭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