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丨美英主流媒體涉「一帶一路」報導有何新變化?

观察丨美英主流媒体涉“一带一路”报道有何新变化?

本文共3634字,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具體建設取得了累累碩果,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為當今世界開啟了新的發展航程。

然而,在此期間,美英主流媒體總是不遺餘力地在這一議題上做文章,對中國指責、質疑甚至抹黑和攻擊。究其原因,無非是:

第一,從維護霸權需要或從地緣政治出發,擔心中國藉助“一帶一路”削弱美國的全球影響力,從而曲解或攻擊“一帶一路”;

第二,從國家制度和發展模式競爭出發,警惕“一帶一路”成為中國向國際社會推廣“中國模式”、提高大國影響力的戰略,從而抹黑“一帶一路”;

第三,從西方理念和西方標準出發,臆測中國對外投資“有違原則”“不遵守國際環境標準”等,從而指責“一帶一路”。

不過,近期,一些美英主流媒體不再執著於一味的負面報道,而是多了一些思考,更多發表了一些平衡式報道,更多肯定了“一帶一路”的積極意義及其為世界帶來的積極變化。

認可“一帶一路”有利縮小經濟差距

解決發展不均衡,維護世界穩定

观察丨美英主流媒体涉“一带一路”报道有何新变化?

《華盛頓郵報》刊發題為《“一帶一路”項目將中國投資帶向全球各個角落,這些投資對當地影響如何呢》的文章。(來源:觀察者網)

美國《華盛頓郵報》“猴子牢籠”(Monkey Cage)專欄9月11日刊發美國弗吉尼亞州威廉瑪麗學院“援助數據”(AidData)項目團隊執行負責人布拉德利·帕克斯等人共同撰寫的、題為《“一帶一路”項目將中國投資帶向全球各個角落,這些投資對當地影響如何呢》的文章,稱美歐政策制定者不再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持觀望態度,而是開始越來越多地進行公開質疑,那麼這一倡議對投資接受國究竟有什麼影響呢?

接著,文章介紹了“援助數據”項目團隊的一份研究報告。報告研究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中東地區共138個國家在2000-2014年的3485個項目。研究發現,中國的發展項目,尤其是基礎設施項目,促進了經濟活動在不同等級轄區之間更為平等的分配,縮小了所在國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而經濟差距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話,則會破壞社會凝聚力,增加政治兩極分化,減緩經濟發展速度,並增加暴力衝突和恐怖主義的風險。

文章接著指出,西方的權威人士和政治家經常聲稱中國魯莽、自私自利、用心險惡,但事實恰恰相反。

至少在解決地區發展不均橫方面,中國的投資解決了這一或將導致全球性不穩定的根源,其他可能產生的問題和威脅也隨之消失。

不過,文章末尾仍然指出“中國投資的動機和影響要比表面看起來更為複雜”,並非議中國利用援助影響聯合國大會上的投票,指責中國投資項目可能加劇地方腐敗、降低環境質量、弱化工會的參與度,以及讓東道國政府揹負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等。

此外,“援助數據”項目團隊的這一報告也受到美聯社記者的關注,發表了題為《報告:中國建設項目正在縮小經濟差距》的報道。報道中指出,儘管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引發了許多有關債務的擔憂,使得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國政府對北京的雄心感到不安,但“援助數據”項目團隊的一份研究報告卻給出了積極評價。不過除介紹研究成果之外,該報道仍然“不能免俗”地渲染了“一帶一路”所遭遇的困境,包括一些國家抱怨項目成本過高、取消項目或縮減項目規模、擔憂其存在戰略意義等。

認為總體而言中國為非洲帶來福音

正視“一帶一路”倡議對金融機構的吸引力

观察丨美英主流媒体涉“一带一路”报道有何新变化?

《金融時報》文章《中國為非洲帶來福音的同時也伴隨著警告》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9月26日發表題為《中國為非洲帶來福音的同時也伴隨著警告》的報道稱,總體而言,中國進入非洲是福音,為當地提供了港口、道路和機場,沒有這些基礎設施,就無法啟動任何發展計劃。同樣地,報道轉而指出,這些都不意味著非洲應該忽視有關中國貸款的警告,公民社會有權密切關注通常造價過高、無法帶來足夠收入來償還貸款的基建項目。

一個項目好不好,其對資金的吸引力是最簡單也最直觀的評價標準。英國《金融時報》記者9月26日發表題為《西方銀行分食“一帶一路”好處》文章稱,對於英國國際貿易部國務大臣羅娜·費厚德女男爵而言,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好處明顯可見。今年5月,她表示:“通過我國的領先金融機構,我們能夠帶來真正的增值,這是沒有幾個國家能夠趕上的。”她指的是讓倫敦為項目“融資和促進”扮演中心角色的雄心。

全球金融業充斥著類似看法。中國的這項戰略(預計將最終涵蓋87個國家近1.12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交易)被視為國際資本的重大機遇。西方金融機構計劃在一個已由中資銀行主導的過程中扮演一個角色。花旗集團亞太區企業銀行業務主管傑瑞·基夫表示:“從我們的視角看,我們對‘一帶一路’的定義是中國以外的機遇。”他補充稱,“對外機會是我們關注的。”這類國際機遇很多,特別是對於像渣打這樣的銀行,他們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早已確立業務地盤。

與其糾結“雞與蛋”的問題不如去付諸行動

观察丨美英主流媒体涉“一带一路”报道有何新变化?

《華盛頓郵報》刊發李曉雋的文章

美國《華盛頓郵報》9月27日刊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前普林斯頓-哈佛中國與世界項目研究員李曉雋的文章稱,事實上,中國自身的發展歷程表明,良好治理與經濟增長的關係不能簡化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最近有證據表明,中國可以通過投資和工業化,幫助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國家實現初步經濟增長。並且,一項基於更多在非洲實地調查的研究得出類似的結果:中國越來越多的參與,對於非洲的經濟、政府和工人而言是極其有利的。

在更廣泛層面上,有學者發現,中國投資的基礎設施項目會增加這些國家的經濟活動,減少不平等。雖然“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做法意味著預期成效更容易因腐敗和地方政治而打折扣,但從根本上而言,中國的援助和投資本身並無好壞之分。中國可以與傳統援助國進行協調,共同促進發展。它們可以把重點放在各自最擅長的領域——在建設基礎設施的同時促進治理。這種合作或可擴大非洲當地社區所能獲得的好處。

該報記者9月3日在報道中國對非洲提供600億美元不附加政治條件的支持時,雖也提到毫無新意的“債務陷阱”負面論調,但也援引非盟輪值主席、盧旺達總統卡加梅的話稱,“與其老是把中國的投資看成‘債務陷阱’,其他國家更應該問問自己,為什麼沒有像中國一樣,給非洲那麼多的幫助。

刊登讀者來信

反映讀者對“債務陷阱”論調的反駁

观察丨美英主流媒体涉“一带一路”报道有何新变化?

《華爾街日報》刊登讀者來信《巴基斯坦需要中國的電力援建》

美國《華爾街日報》8月19日曾發表題為《又一個被“一帶一路”綁架的國家》的社論,指責中國對巴基斯坦的借款使其債務激增,稱新宣誓就任的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面臨艱難選擇:是減少還是增加對北京的依賴度。不過,隨後該報在觀點欄目刊登了一封來自美國新罕布什爾州西萊巴嫩讀者薩瓦爾·喀什米瑞(音)題為《巴基斯坦需要中國的電力援建》的來信,給出了新的視角。

這封讀者來信寫道,對於該報的社論文章,誠然巴基斯坦的經濟形勢非常嚴峻,但要將其原因歸咎於巴基斯坦從中國獲取的貸款則是不對的。即便是現在,中巴經濟走廊貸款也僅佔巴基斯坦債務總額的10%左右。

前巴基斯坦國家銀行行長伊什拉特·侯賽因曾指出,巴基斯坦出現經濟困境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其面臨著電力的供應、分配和盜竊等能源危機,這使得巴基斯坦的出口額從250億美元降至210億美元。沒有可靠且不間斷的電力供應,導致出口商無法履行出口訂單。他還指出,中巴經濟走廊早期階段有望在2020年之前為巴基斯坦的電網增加8.6吉瓦的電量,這將使巴基斯坦能夠輕鬆償還每年25~30億美元的中巴經濟走廊債務。至少是在巴基斯坦,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非但不會消耗經濟,反而已經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發出中國聲音

观察丨美英主流媒体涉“一带一路”报道有何新变化?

《金融時報》發表專訪樂玉成的文章

英國《金融時報》9月16日刊發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周波題為《中國正重塑國際秩序》的文章,反映了中方推動“一帶一路”的初衷。文章稱,觀察現代中國的最佳透鏡是“一帶一路”倡議。無論該計劃看起來多麼宏大,它都源於中國在改革初期的經驗:更好的道路會通往更美好的生活。鑑於中國仍有國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其在發展中國家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是可以理解的。這項倡議既不是慈善事業也不是債務陷阱,中國必須優先考慮投資回報。

那些批評“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對外國投資的真實需求視而不見,而自己又不願去投資。

《金融時報》還在9月26日發表了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的採訪,樂玉成詳述了中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願景並駁斥了外界的一些批評,而彭博新聞社則在10月12日發表了其記者對中國交通建設集團董事長劉起濤的專訪,劉起濤談論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前景以及中交建在其中的作用,其中有不少內容是對外界關切的回應。這些評論文章和採訪都有效地傳達了中國的聲音。

綜上,一向以負面基調為主報道“一帶一路”的美英主流媒體,在近期刊發了較多的平衡性報道。至於這只是一時的現象還是整體基調的轉變,尚不能定論。但鑑於美英主流媒體的國際影響力,它們能夠更多發出有利的聲音,肯定會帶來更多積極的討論,對“一帶一路”的推進必定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這也能給中國的對外宣傳工作帶來一定的啟示,從這些報道中尋找角度和觀點,去思考如何以外界樂於接受的方式開展輿論宣傳,耐心解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願景,積極報道“一帶一路”為世界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正面影響,增進國際社會的認知認可。

當然,中國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時,由於其規模之大、涉及範圍之廣,再加上具體實施企業對外交流經驗的不足,不可避免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因此我們也需要時刻反省自身,對於外界的建設性建議,應加以採納並改正。而對於那些錯誤的觀點和別有用心的負面輿論,則應大力反駁,讓外界聽到我們的聲音。

來源/觀察者網

責編/曹家寧 審校/王瀝慷 監製/李雨思

投稿/糾錯:[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們:[email protected]

观察丨美英主流媒体涉“一带一路”报道有何新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