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歷史上有這麼一群科學瘋子,喜歡拿自己當小白鼠做實驗。

往自己心臟送導管、吞下寄生蟲、注射原生病毒等等。

這些看似瘋狂自毀的行動也為人類帶了許多重大的發現,被世代稱頌。

相比之下,這位醫生“以身試藥”的故事未免有點平淡了。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然而,在那個完全不把精神病人當人看的年代,他堅持試藥的舉動也十分值得敬佩。

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發現鋰鹽能用於治療精神病的科學家:約翰·凱德

直到今天,鋰鹽仍是治療雙相情感障礙的最主要藥物之一,大大降低了其所造成的自殺率。

回望他發現的歷程,不少人認為這純粹是瞎貓碰上死耗子。

但我們容易忽略的是,重大的發現往往來自於敏銳,好奇的頭腦,以及身先士卒的精神.....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約翰·凱德,於1912年出生在澳大利亞的醫學之家。

父親是精神科醫生,就職於當地的一家收容所。

在他那個時代,被關押的精神病人如同生活在黑暗的世界,毫無尊嚴可言。

但凱德從小就對這些精神病人奇怪的行為產生憐憫。

他也老是喜歡纏著父親追問是否有方法能將他們治好。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父親只好無奈地告訴他單純的關押已經算是最為人道的方式了。

要知道,為了對抗精神病,歷史上可是發明了各種恐怖奇葩的療法。

比如移走頭蓋骨、用鐵鉗燙肉體、鞭子鞭打、用開水浸泡、摘除器官、將身體旋轉等慘無人道的方法,結果都是直接將病人折磨至死。

可在凱德看來,關押方式如同對待牲畜般剝奪了人的尊嚴,更讓人生不如死。

所以,他也希望自己成為精神科醫生,找尋醫治的方法。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長大後,他如願以償地從醫學院畢業,順利成為一名精神科醫生。

這時,他才瞭解到從19世紀開始,人們就認識到了大多數精神類疾病是腦部損傷導致。

在這基礎上,醫學家們就陸續發明了電休克療法、胰島素昏迷治療法以及額前葉切除手術法。

儘管當時這些方法沒有足夠的證據確定有效,但仍風靡一時。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在當時,以弗洛伊德為基礎的精神理論風靡世界,認為精神病只需心靈治療。

也許方式較為溫和,凱德選擇接受了這套理論,並摸索對病人更有效的方法。

不久後,二戰爆發了,他應徵成為戰場上唯一的精神兼外科醫生。

遺憾的是,還沒過兩年,他就不幸淪為了階下囚,被關押在樟宜戰俘營裡。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被囚禁那三年,他觀察總是身邊的同伴喜怒不常,做出怪異的行為。

他們的情緒時而高漲,時而低落,處在劇烈的波動之中。

這也使他們出現撞牆自殘,又或是攻擊他人的行為。

身為醫生的凱德能初步判斷他們罹患的是躁鬱症,即雙相情感障礙症。*

一提到這種病,恐怕大多數人會立馬將它與天才掛鉤在一起。

歷史上像梵高、貝多芬、拿破崙、牛頓、海明威、丘吉爾、拜倫等名人被疑似患有該病。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與我們常人正常的情緒波動不同,躁狂者常常處於大起大落的狀態。

當處於躁狂時,他們充滿精力,會瘋狂地進行某項活動。

比如有女子發病時變得極愛花錢,一口氣買下了半屋子的保健品。

然而沒多久,他們就會開始抑鬱,情緒低落、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

嚴重者還可能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但發作間期多完全如常。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除了極少數天才外,他們中大多數都過著極為痛苦生活。

這種病症帶來的情緒反覆、身心俱疲和社會壓力等往往使患者更想要自殘或是自殺。

據統計,雙相障礙患者自殺風險是普通人群的10倍,25-50%的雙相障礙患者有過自殺行為。

其中,約有11-19%自殺身亡,年輕患者首次診斷後的第一年尤其容易發生自殺。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目前醫學認為雙相情感障礙可能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有關。

此外,研究還發現患者腦的結構和功能發生了改變,但因果關係尚未明確。

在當時凱德那個年代,卻只是認為它只是心理所導致的。

出於醫者仁心,他試著用弗洛伊德理論的精神療法對他們進行治療,結果一點效果也沒有。

這令凱德感到挫敗的同時,他也開始懷疑這類疾病是否與人的生理變化有關?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凱德那個年代的精神病院

所以,當他一恢復自由後,就立馬回到家鄉投入實驗。

如果是生理變化導致了精神疾病,那麼這種失衡可能會在尿液中體現。

順著這一思路,他收集到了躁鬱者的尿液,並將其存放在自家冰箱裡。

緊接著,他分別將患者和普通人的尿液注入到豚鼠的體內,觀察對它們的影響。

果不其然,那些被注射了患者尿液的豚鼠會表現得更狂躁,死得也更快一些。

因此,他認為躁鬱症患者的尿液毒性更高。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患者的尿酸含量更高?

抱著好奇的心態,他決定將尿酸注入豚鼠體內來驗證其毒性。

但由於尿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十分低,難以配製出比較高濃度的溶液。

眼看實驗要止步於此了,但凱德可沒有那麼快放棄。

一番苦思冥想後,他想出了尿酸的人工解決方案。

也就是,找一種溶解性比較高的尿酸鹽來取替尿酸。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經過反覆研究比較,他發現尿酸鋰是溶解度最高的。

於是,他又立即製作了尿酸鋰溶液,注入豚鼠體內。

實驗結果卻著實讓凱德大吃一驚,這一次豚鼠既沒有表現狂躁,也沒有死得更快。

這非常不符合預期,凱德更是對此百思不得其解。

他想了諸多原因,反覆進行了實驗,都沒法解釋得通。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正準備放棄時,他突然想到:莫非是溶液中的鋰離子起到了保護的作用?

當這個念頭一出現,他便立馬著手將碳酸鋰溶液注入了豚鼠體內。

結果意外發現,豚鼠們變得異常溫順。即便他故意刺激它們,豚鼠表現得相當溫和。

更神奇的是,當他向那些暴躁不安的豚鼠注射鋰鹽時,豚鼠們都立刻安靜了下來。

最終,凱德得出結論,鋰離子對豚鼠有一定的鎮定作用。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可光有動物實驗還遠不夠,凱德深知要想進一步證明有效就必須在人體內做實驗。

在那個年代,很多醫生會不管精神病人的死活,直接拿他們做實驗。

但凱德則秉承著這樣一個信念:必須要證明藥物對人體無害才去試驗。

於是,健康的凱德決定冒著患病或被毒死的風險以身試藥,大膽地給自己餵食鋰鹽。

直到吃了整整兩週後,沒有得病的凱德才決定在他的病人身上進行試驗。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而他的第一位試驗的對象叫做比爾,長達30多年的躁鬱症患者。

比爾煩躁不安,喜怒無常,喜歡吃撿來的垃圾,老是干擾或是對別人造成威脅。

在服用了鋰鹽三週後,他的病情明顯改善。兩個月後基本恢復正常,順利出院了。

只是沒有堅持服用鋰鹽藥物,他幾個月後又再次入院,接受治療。

不過,他很快又有好轉,重新回到他的家庭和原先的工作。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儘管不明其原理,但凱德為鋰藥能發揮藥效感到興奮不已。

之後,有很多被精神病醫生判定為無可救藥的躁鬱症患者。

在服用了碳酸鋰之後,他們的情緒變得穩定了許多,至少吃過藥就不會殘害別人。

看著鋰鹽在病人身上取得的成效,他撰寫並發表了一篇題為“在治療精神病的興奮鋰鹽”的研究論文。

在論文中,凱德明確建議,鋰鹽應作為一個精神病人的非自願監禁的替代治療藥物。

不過,在最開始的那幾年,這一發現並未能得到醫學界足夠的重視。

這也是為何更早被用於治療的鋰鹽並未成為第一個正式的抗精神病藥物。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凱德不僅僅將鋰鹽用在了躁鬱症患者身上。

同時,他也讓抑鬱症患者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了鋰鹽。

並且認真記錄了他們在服用了鋰鹽之後,病情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通過對比實驗,他證實鋰鹽對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的治療作用有限。這一結果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鋰鹽被廣泛濫用的情況。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畢竟人們對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實在是有相當強烈的渴望。

但凡有一種藥物被證實有用,也許會被用到所有的精神疾病治療上。

在這些開創性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家後來才逐漸牢固地確立了鋰鹽穩定情緒的功能。

等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了它在治療躁鬱症中的使用。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時至今日,鋰鹽也主要是用來幫助降低雙相情感障礙者的發病次數和輕重,大大降低了其自殺率。

不過,過量服用鋰鹽的患者也容易產生口乾、多尿、便秘或腹瀉、噁心嘔吐、上腹痛等不良反應,嚴重者會出現中毒症狀。

這也更加體現了凱德當時“以身試藥”的重要性和危險程度。稍有不慎,他當時就可能一命嗚呼了。

以身試藥的“神經”醫生,卻讓精神病有藥可治

雖說與其他精神病藥物一樣,鋰鹽的發現也並不能使該病完全根治。

但這一藥物卻真實地治療和挽救了眾多生命,使他們重拾尊嚴,勇敢地活下去。

或許如今社會能給予精神病患更多包容和理解,是凱德最大的欣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