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國科研攻關助力新冠肺炎疫情“可診、可治、可防

中新社北京3月6日電題:中國科研攻關助力新冠肺炎疫情“可診、可治、可防”

中新社 記者 李純

十餘個部門組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聚焦五大主攻方向、9個工作專班掛圖作戰、42個國家應急項目先後部署……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中國抗擊疫情的科研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在6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可診、可治、可防的態勢基本形成。

“可診”怎麼診?

試劑盒批准上市、檢測“假陰性”、“22分鐘出結果”……疫情發生以來,試劑檢測的準確、便捷一直是社會公眾關注的話題之一。據吳遠彬介紹,已有14個檢測產品獲批並應用於臨床,整體檢測水平顯著提高,能滿足中國國內診斷檢測的需求。

據悉,最近兩週內就有7款檢測試劑通過國家藥監局應急審批,正式用於臨床。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介紹說,其中一款核酸檢測試劑盒一次能對6種呼吸道病毒進行快速檢測,不僅檢測速度更快,也能幫助臨床醫務人員更好地進行鑑別診斷。

“經過改革開放這幾十年,我們檢測疾病的技術儲備方面有了相當雄厚的積累。”這位院士說:“所以我們有信心,靠我們自己研發的試劑完全可以完成所需要的工作。”

即便如此,科研工作者仍未停止對檢測試劑的攻關與完善。當天的發佈會還透露,在前期針對以PCR為主的核酸試劑研發後,科研攻關組近期又部署了一批研發項目,包括核酸、抗原、抗體檢測三個方面,現已陸續啟動。

“可治”如何治?

突如其來的新發傳染病疫情讓“有病治病”這句俗語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如何使新冠肺炎“可治”?篩選研發藥物、探索治療方式自然是重中之重。

吳遠彬表示,科研攻關的一批藥物和救治技術已在疾病救治中得到擴大應用,磷酸氯喹、託珠單抗、中醫藥有關方劑和注射液等一批推薦藥物以及康復者血漿等治療方法,已經納入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

在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的介紹中,上述成果僅是藥物研發工作的第一階段。在當前已經進入的第二階段中,科研攻關組細緻梳理前期取得成果,以患者為中心、以武漢為重點,大力推進研發成果在武漢的應用。

中西醫結合、康復者血漿治療、幹細胞治療、單克隆抗體、人工肝……與疫情初期相比,已經用於臨床或正在進行研究的新冠肺炎救治方法明顯增多。盡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既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亦是疫情之下加緊開展科研攻關的題中應有之意。

“可防”怎樣防?

“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鄭忠偉在發佈會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科研攻關組專門設立疫苗研發專班,在全國範圍內篩選了第一批八家機構,沿著五條技術路線推進疫苗攻關工作。

他透露稱,目前的五條技術路線都在按照預期穩步推進。“估計在4月份,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部分疫苗有望進入臨床研究或者應急使用。”

作為用於健康人的特殊產品,疫苗對疫情防控至關重要,對安全性的要求也擺在首位。有輿論擔心,在當前的應急體制下,疫苗研發的安全性能否得到保障。

對此,鄭忠偉手舉一張展板介紹說,從毒株優選到產品註冊,疫苗研發大致要經歷十個過程。所有研究過程都有非常嚴格的標準與規範,保證臨床研究及生產環節的安全性、有效性。

他還表示,疫苗研發過程中,中國的研究單位和有關專家保持與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實驗室的聯繫,共同探討這一新病毒的疫苗標準。所有的研發流程都是在法律框架下,科學、規範、按技術要求推進的。“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在保證安全有效的前提下,使我國的新冠肺炎疫苗早日成功上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