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運營商困獸猶鬥

虚拟运营商困兽犹斗

近日,虛擬運營商分享通信陷入欠款危機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3月2日,北京商報記者從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處獲悉,分享通信對三大運營商的欠款已經達到1.58億元,如果股東問題不及時解決,該公司有可能倒閉破產。分享通信並不是第一家出現財務危機的虛擬運營商,早在去年中旬,另一家虛擬運營商華翔聯信就因業績虧損被控股方掛牌出售。“批零倒掛”、實名制問題、電信詐騙已經成了壓在虛擬運營商身上的三座大山,再加上移動轉售正式牌照遲遲不發,不少企業開始打退堂鼓,在業內人士看來,虛擬運營商已經迎來洗牌窗口。

財務危機

針對此前分享通信財務危機的傳聞,北京商報記者從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處獲悉,分享通信的欠款不僅僅是8000萬元,而是達到了1.58億元。

據該負責人提供的“分享通信集團關於公司急需增資擴股解決公司困難的告知函”,分享通信對外欠款急需支付約1.58億元,其中,欠三大運營商的款項達到1.3億元。因未及時支付對三大運營商的欠款,已導致分享通信業務全部處於停滯狀態。如股東之間不及時協調解決,將直接導致分享通信移動轉售牌照不予獲得,公司隨時有可能倒閉破產。

分享通信的資金危機始於該公司股東之間的紛爭。北京商報記者獲得的一份函件顯示,作為分享通信的董事長和法定代表人,蔣志祥曾於2017年1月20日向分享通信集團的股東北京天潤偉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潤偉業”)致函。在這份名為《關於股東天潤未配合解決公司困難的告知函》中,蔣志祥表明公司急需增資擴股解決困難,在1月3日就要求天潤偉業前來協商,而直至1月20日仍沒有得到任何答覆。

據介紹,在分享通信集團的股權中,董事長蔣志祥佔股51%,天潤偉業佔股49%,其法定代表人是賈樹森,但賈樹森不簽字同意增資方案,也不同意撤出方案。據分享通信方面透露,集團目前根本無法找到賈樹森。

按照“分享通信集團關於公司急需增資擴股解決公司困難的告知函”中所顯示的信息,要想解決分享通信目前的資金問題,需要引進“特許合夥人”公司,同時公司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

難以盈利

一直以來,分享通信都堅持做個性化品牌,獨創“綠·集·享·連·尚”五大平臺品牌,也嘗試走高端化路線。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為,分享通信做個性化品牌的方向是可取的,但該公司並不適合做高端用戶市場,因為分享通信沒有足夠的資金長期維護品牌,高端市場也是“批零倒掛”最嚴重的領域。

移動轉售一直都是個砸錢不見利的行業,自2013年試用以來,絕大多數的虛擬運營商都遭遇了虧損,有的企業不堪重負已經退出,而發生財務危機的也不只是分享通信一家。去年5月,獲得首批虛擬運營商牌照的華翔聯信24.09%股份轉讓信息出現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官網上。掛牌信息顯示,清華控股方面擬以766.06萬元掛牌價出清所持有股權。業績虧損或許是清華系兩次試圖出手的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清華控股及其子公司作為發起股東,還曾為華翔聯信提供業務知識產權、產品技術等支持,早在2015年底,清華系就在尋求出清其持有的華翔聯信股權。

當初工業和信息化部頒發移動轉售業務試點牌照,是因為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壟斷整個國內電信市場,扶持民營資本實質性進入基礎電信領域,是為了增添電信市場競爭活力。然而,試點牌照頒發後,多數虛擬電信運營商糾結在“批零倒掛”的問題上,無法盈利。

所謂“批零倒掛”,就是指基礎運營商給虛商和用戶的價格不同,批發價比零售價還要高,但虛擬電信運營商不得不依靠批發基礎電信運營商的卡號來經營,因為其沒有骨幹網絡。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秘書長鄒學勇認為,這是導致頒發試點牌照三年來大多數虛擬運營商仍處於虧損狀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面對“批零倒掛”的同時,虛擬運營商還需要承擔基礎運營商不斷提速降費帶來的競爭壓力。低價從來都是虛擬運營商吸引用戶的優勢,當這一優勢不存在時,既有用戶都難以留住。

今年1月,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透露,截止2016年年底,移動轉售的用戶數超過4300萬,佔到了全國移動用戶的3%左右,42家發試點批文的企業中有11家企業用戶數超過100萬,其中最大一家用戶超過800萬。

但虛擬運營商的發展趨很不均衡,差距甚大。據悉,截至2016年11月底,排名前十位企業轉售用戶數佔全部轉售用戶數的80%,共18家企業用戶數超過50萬,11家企業用戶數超過100萬,7家企業用戶數超過200萬,最大超800萬。

違規頻繁

除了難以盈利,虛擬運營商還存在一些違規問題,相關部門不得不將正式牌照的發放時間一拖再拖。聞庫此前指出,虛擬轉售企業實名制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一些企業對代理渠道管理不嚴,渠道落實用戶實名制的時候,相對來說違規率比較高,造成了通訊信息詐騙、垃圾短信、騷擾電話等問題;而且,隨著用戶不斷增多,企業服務問題逐漸凸顯。

為了解決實名制不徹底的問題,工信部頻頻出臺相關文件。2016年4月,工信部出臺《關於加強規範管理促進移動轉售業務健康發展的通知》,要求轉售企業嚴格執行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要求,依法保護用戶真實身份信息。2016年11月又出臺《關於進一步防範和打擊通信信息詐騙工作的實施意見》。

儘管如此,虛擬運營商的實名制落實情況依舊嚴峻。去年7月,工信部網絡安全管理局組織曾對虛擬運營商新入網電話用戶實名登記工作進行了暗訪,共暗訪了26家轉售企業的營銷網點109個,發現存在違規行為的網點37個,違規比為33.9%。其中,暗訪實體營銷網點50個,發現違規網點13個,違規比為26%;暗訪網絡營銷網點59個,發現違規網點24個,違規比為40.7%。

隨後,在去年11-12月,工信部網絡安全管理局再次對虛擬運營商新入網電話用戶實名登記工作進行了抽查暗訪。本次抽查共暗訪31家轉售企業營銷網點總計186個,發現存在違規行為的網點22個,違規比為11.8%,較2016年7月暗訪檢查下降了22.1個百分點。其中,暗訪實體營銷網點39個,發現違規網點12個,違規比為30.8%;暗訪網絡營銷網點147個,發現違規網點10個,違規比為6.8%。

曾有不願具名的虛擬運營商內部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沒有實體門店覆蓋,虛商也就難以負荷線下實名制認證的高成本,實名認證設備最便宜也要1000元/臺,做一個用戶的實名認證大概需要一塊錢,對用戶規模不大的虛商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此外,非實名現象為犯罪活動間接提供了溫床,去年不斷曝出“170”“171”號段移動轉售號段出現電信詐騙的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虛擬運營商的名聲,也影響了其用戶的發展。

在資深通信專家項立剛看來,虛擬運營商沒有自己獨立的通信網絡,這是移動轉售業務進行下去的最大阻礙,再加上資金和實名問題,大多數虛擬運營商都很難堅持下去,分享通信的遭遇並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未來移動轉售市場會迎來更大規模的洗牌,最終能存活下來的可能不會超過五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