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戰爭片也陸陸續續看過很多,但麻婆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詩意與哲學,殘酷與反思並存的戰爭片。

這可能就是它評分並高,也沒有人盡皆知的原因。

今天推薦的影片是——

細細的紅線

The Thin Red Line


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這部電影也是大牌雲集。

西恩·潘(《我是山姆》)、

伊萊亞斯·科泰斯(《妙不可言》)、

詹姆斯·卡維澤(《嫌犯追蹤》)、

本·卓別林(《紅色警戒》)、

尼克·諾特(《潮浪王子》)、

艾德里安·布洛迪(《鋼琴家》)等等。


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有人說這部影片的旁白太多,過程也不過刺激,太無聊。

但麻婆覺得,這可能就是真是的戰爭吧,讓人麻木。

豆瓣評分7.8。


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影片聚焦的是二戰期間很著名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簡稱瓜島戰役,在1942年到1943年瓜達爾卡納爾島和周圍的島嶼進行的戰役。

“查理斯火炮連”和日軍在這個小島上展開了大規模的戰役。


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但是搶奪被日軍控制的210陣地極其艱難,日軍佔據著地理優勢。

他們在高處架上機關槍,四面都是平原,沒有可供藏身的地方,強攻就意味著讓士兵在槍林彈雨裡前進。


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為此,上尉斯塔羅和下達命令的中校塔爾發生了爭執。

塔爾認為諸位戰士應該奮勇向前,將平時訓練的技能都展現出來,而斯塔羅則認為士兵的命更重要,沒必要出去白白送死。


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最終,斯塔羅被解除職務,眾位士兵無可避免地投入這場所謂的“正義戰爭”。

然後經歷長達數月的血腥戰爭,他們從日軍手裡奪來了視野,也殺了許多日本人。


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可事情遠沒有就此結束,短暫的安穩之後,他們迎來的是更猛烈的攻擊。

心靈已經千瘡百孔,身體也飽受風霜,可是,依舊看不到希望。


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影片根據美國小說家詹姆斯·瓊斯的同名小說改編。

書名取自英國作家吉卜林的詩句“戰鼓一敲響,變作一根英雄們做成的細細的紅線”以及美國中西部的諺語:“瘋與不瘋,中間只有一根細細的紅線”。


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詹姆斯•瓊斯從1939到1944年都在美國陸軍服役,他主要的成就就是描寫美國軍隊生活的三部曲長篇小說。

第一部是《從這裡到永恆》,主要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美國軍隊在夏威夷訓練時的生活,這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第三部《吹哨》是在瓊斯死後出版的,主要描寫四個受傷的士兵從南太平洋前線回國治療的生活和心境。

他們由於厭戰,在傷愈即將重赴前線時,一人發瘋,三人自殺。


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瓊斯親身經歷過戰爭,所以他筆下的戰爭讓人覺得很真實。

而導演泰倫斯·馬力克又喜歡淡化故事情節,追求人物精神內核。

所以這部影片全程貫穿著旁白,既是士兵對戰爭的不滿和無奈,也是後世對戰爭的反思。


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大部分與戰爭有關的影片,裡面都有一個英雄。

在戰爭中,他不懼死亡也不怕敵人,永遠衝在最前面,也永遠堅持到最後。

這部影片裡,沒有這樣的角色,大部分人都是懼怕的,沒有人真的想去當活耙子。


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可是現實又逼著他們去,在平淡的旁邊裡有這麼一句話讓麻婆印象深刻:

上帝也有黑暗的一面?

很多人信仰上帝,可看著這滿眼的屍體、血跡和慘叫,他們備受摧殘,上帝能看到這一切嗎?


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也許吧,只是如果他看到了為什麼不出來制止一下呢?

如果他沒有看到,那上帝又是為什麼而存在的呢?

人世間不止有幸福,還有苦難。

而戰爭,是所有人躲不過的最大苦難。


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首領,不過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罷了。

士兵,只是棋子,美國的士兵是,日本的士兵也是。

抓住對方的時候,殺還是不殺?被抓的人,投降還是不投降?

這個問題對如今的我們來說沒有一點意義,因為我們做抉擇的時候,知道它不會發生。


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可對他們來說,那就是生死之間勒在脖子上細細的紅線和手指觸摸到的冰冷的扳機。

這時候,誰又能保證自己可以百分百用信念保持良知呢?


戰爭片就該這麼拍,殘酷又真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