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战争片也陆陆续续看过很多,但麻婆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诗意与哲学,残酷与反思并存的战争片。

这可能就是它评分并高,也没有人尽皆知的原因。

今天推荐的影片是——

细细的红线

The Thin Red Line


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这部电影也是大牌云集。

西恩·潘(《我是山姆》)、

伊莱亚斯·科泰斯(《妙不可言》)、

詹姆斯·卡维泽(《嫌犯追踪》)、

本·卓别林(《红色警戒》)、

尼克·诺特(《潮浪王子》)、

艾德里安·布洛迪(《钢琴家》)等等。


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有人说这部影片的旁白太多,过程也不过刺激,太无聊。

但麻婆觉得,这可能就是真是的战争吧,让人麻木。

豆瓣评分7.8。


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影片聚焦的是二战期间很著名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简称瓜岛战役,在1942年到1943年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周围的岛屿进行的战役。

“查理斯火炮连”和日军在这个小岛上展开了大规模的战役。


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但是抢夺被日军控制的210阵地极其艰难,日军占据着地理优势。

他们在高处架上机关枪,四面都是平原,没有可供藏身的地方,强攻就意味着让士兵在枪林弹雨里前进。


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为此,上尉斯塔罗和下达命令的中校塔尔发生了争执。

塔尔认为诸位战士应该奋勇向前,将平时训练的技能都展现出来,而斯塔罗则认为士兵的命更重要,没必要出去白白送死。


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最终,斯塔罗被解除职务,众位士兵无可避免地投入这场所谓的“正义战争”。

然后经历长达数月的血腥战争,他们从日军手里夺来了视野,也杀了许多日本人。


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可事情远没有就此结束,短暂的安稳之后,他们迎来的是更猛烈的攻击。

心灵已经千疮百孔,身体也饱受风霜,可是,依旧看不到希望。


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影片根据美国小说家詹姆斯·琼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书名取自英国作家吉卜林的诗句“战鼓一敲响,变作一根英雄们做成的细细的红线”以及美国中西部的谚语:“疯与不疯,中间只有一根细细的红线”。


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詹姆斯•琼斯从1939到1944年都在美国陆军服役,他主要的成就就是描写美国军队生活的三部曲长篇小说。

第一部是《从这里到永恒》,主要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军队在夏威夷训练时的生活,这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第三部《吹哨》是在琼斯死后出版的,主要描写四个受伤的士兵从南太平洋前线回国治疗的生活和心境。

他们由于厌战,在伤愈即将重赴前线时,一人发疯,三人自杀。


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琼斯亲身经历过战争,所以他笔下的战争让人觉得很真实。

而导演泰伦斯·马力克又喜欢淡化故事情节,追求人物精神内核。

所以这部影片全程贯穿着旁白,既是士兵对战争的不满和无奈,也是后世对战争的反思。


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大部分与战争有关的影片,里面都有一个英雄。

在战争中,他不惧死亡也不怕敌人,永远冲在最前面,也永远坚持到最后。

这部影片里,没有这样的角色,大部分人都是惧怕的,没有人真的想去当活耙子。


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可是现实又逼着他们去,在平淡的旁边里有这么一句话让麻婆印象深刻:

上帝也有黑暗的一面?

很多人信仰上帝,可看着这满眼的尸体、血迹和惨叫,他们备受摧残,上帝能看到这一切吗?


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也许吧,只是如果他看到了为什么不出来制止一下呢?

如果他没有看到,那上帝又是为什么而存在的呢?

人世间不止有幸福,还有苦难。

而战争,是所有人躲不过的最大苦难。


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首领,不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罢了。

士兵,只是棋子,美国的士兵是,日本的士兵也是。

抓住对方的时候,杀还是不杀?被抓的人,投降还是不投降?

这个问题对如今的我们来说没有一点意义,因为我们做抉择的时候,知道它不会发生。


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可对他们来说,那就是生死之间勒在脖子上细细的红线和手指触摸到的冰冷的扳机。

这时候,谁又能保证自己可以百分百用信念保持良知呢?


战争片就该这么拍,残酷又真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