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農村分地後糧食突然大增產,這突然增產都有哪些原因?什麼是根本原因?

空山新雨48935221


現在的土地流轉集中種地,與以前的合作社似乎類似,但從合作社到成聯產包產到戶,生產效率似乎瞬間提高了,而現在土地流轉後效率也提高了!

我想這兩種情況產生的內在原因是完全不同的。以前的合作社的初衷是集中力量辦事,互幫互助的出發點是美好的,但過於理想忽視了人性的弱點。所以,無論你是否真的在付出,形式上的“簽到”或者磨洋工與兢兢業業的人收穫是一樣的。所以,看到這點的有些人開始投機,一些人開始跟風,一些人開始放棄過量的付出。如此惡性循環自然導致合作社的整體破產了!所以,聯產承包到戶後,多勞多得充分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生產效率就自然提高了!

而今天的土地流轉集中種地,並不是以前土地所有人種植積極性不高。而是流轉後,可以機械化大規模生產,這樣就減少了人力成本的投入,同時還提高了效率以及增加因小塊分隔浪費的耕地。所以,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

因此,從合作社到單幹再到流轉集中幹是兩次生產效率提高的具體體現。


柳小慶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一九七八年我國並沒有分田單幹,一九七八年全國農作物大豐收,這一年仍然是集體經營。

安徽小崗村的大包乾始於1978年的11月,當時18戶村民摁下了17個手印。我國大部分地區分田到戶是在80年及以後的年份。


實行聯產承包到戶,缺期內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事實上農民從集體到單幹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好處。

糧食的增產和大包乾有聯繫嗎?

答案是肯定的,大包乾以後男女老少齊上陣,人人願意多出力,多流汗,產量的提高是理所當然的。


話說回來,糧食的大幅度增產不是大包乾帶來的,這種結果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七十年代底我國大量進口化肥的同時,也引進大批化肥生產線,化肥的普及應用是糧食增產的重要因素。記憶當中我們當地農村當時有挪威的尿素,美國的二胺和日本尿素。

七十年代的種子繁殖也取得突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從國外引進的小麥品種,雜交玉米的制種和推廣都決定了糧食產量。

綜上所述,當年的糧食增產的決定因素不是大包乾,它是科技的發展、應用的結果。


大包乾以後,農田水利設施遭到破壞,森林植被逐年減少,同樣的影響了動植物的多樣性,降低了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當時農村開始走向機械化,包產到戶的推廣直接延緩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霧中觀你


真正的分田單幹是一九八零年以後的事。老夫就是安徽人,八零年從部隊退伍,從事了幾個月的集體生產。後來,分田單幹的風越刮越緊,結果分了青棵。全家分的田是六口人分了十畝零三分田,分別在五個地域,當時還沒自行車,我五個地域的田巡看一遍,起碼是半天時間。我們那兒的田在七十年代已經實行田園化改照,每塊水田三畝三,成長方形,適合大型機械耕作,公社有拖拉站,每個生產有十幾頭耕牛,還有一臺手扶拖拉機。分田把個田園化分成了七零八落的碎豆腐塊。特別是放水最有意思,我有塊兩畝多田緊靠灌溉水溝,只要我撒了化肥,夜裡一定有人偷偷從我田過水。沒辦法,當時剛從部隊回來也不好意思與人家理論。那時就想,這樣的分田單幹絕對搞不長久!因為它根本不適應現代農業生產。從此,我就根本沒心思種田,幾十年了,我的承包田一直給別人種。


老黃牛70258490


我是60後,在集體生產年代雖不大但我見證了70年代的實際情況,當時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是很高,也很能吃苦,可當時的氺稻品種都是高杆的原始品種,一季辛苦下來受風災和病害的影響正常的收成率不足70%,且能收成的水稻產量也不過是200-300斤,1980年我們村承包到戶到1982年儘管大家都有積極性可糧食產量並沒有多少提高,1983年開始種雜交水稻一下子的產量就達到畝產量超過1000斤,並且不受自然災害的影響,所以我始終相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我認為1978年包乾到戶糧食產量的增長主要是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和良種小麥的試驗成功並大面積推廣和肥料工業、農藥的科學使用的結果,所以我們應該感謝袁隆平院士等科學家,由於他們的辛苦付出才有了超級雜交水稻、鹽鹹地種植水稻等科技的成功,才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才能抽出時間來發展經濟和科技。感謝先輩們!


好川茶_蕎壩貢茶


小編有嚴重的惡劣觀點傾向,害怕說真話,講實話。對不同看法,肆意刪回答!難道小編只喜歡吹虛,溜鬚拍馬,文過飾非,說瞎話嗎?!要不是以前打下水利建設、興建化肥廠、著手抓緊農作物的優良品種培育這個重要的根本基礎(這些根本基礎,從1975年就已經初見成效),從根本上解決制約糧食增產的根本因素,他單幹和1949年前的幾千年單幹有什麼兩樣?!小編你說說!!!


大漠孤煙夕陽晚風


改革開放了,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了黨的好政策。不再確立以階級鬥爭為綱,把全國人民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上來。達到了公正,自由,民主一箇中華民族的安定團結的大好形式。在黨的好政策推動下,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大力發展了生產力。使農民在自己的包產地裡有責任,有信心,還有奮鬥的精神在支撐著,決定的因素在於是人。勝勢了糧食突然大增產。


來一兩二鍋頭008


首先,1978年沒有分田到戶!77年至79年全國風調雨順!我記的78年大豐收,我村農戶家裡都吃上了白麵饅頭(座標河北冀州)。我們村是搞的比較好的,有55大拖一臺,:28大拖一臺,20大拖一臺,小四輪拖拉機5臺,大牲畜若干,村辦丶隊辦副業若干!這得益於集體力量,農業基本實現了半機械化!照這條路走下去,我村到2000年絕對能實現四個現代化中的農業機械化目標!但自81年分田單幹後,農民力量小了,加上原來水利設施的廢棄,到2010年左右才實現了機收機種!所以說小崗模式只能在小地方實行,假如再晚分幾年地,中國農業靠集體積累,完全比現在好!管窺之言莫見笑!


冀上布衣


我只想問問,突然增產了嗎?聽起來比神話還神話。返回去調查一下歷史,文字真是一把好劍啊!我是農村的戶口,88年,我還和城裡的同學借糧本買面吃,9元錢一袋麵粉。因為村裡自家承包的土地除去上交公糧後,留下的餘糧根本不夠吃,從我人生記憶中,78年~88年,是我最吃不飽肚子的十年,88年~98年,是我交不起農業稅的十年,然後,背起行李,進城,走進浩浩蕩蕩的農民工行列。請給歷史留下一點真實吧!


北斗西星


小編是在胡說八道,說些好聽的給誰聽呢?首先,1978年還是集體生產,你為什麼要把明明是在集體生產的情況下收成的增加說成是單幹的功勞呢?你要騙年輕人還可以,騙我們這些過來人可能嗎?其次,農業生產高產的因素許多評論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這裡就不再多說了,最後,單幹後,原來集體攢下的家產幾乎全部損壞,比如原來我們隊有一半的糧食產量是水稻,因為分田後,沒有人再管引水渠,沒有了水,怎麼種水稻?現在在農村幾乎全是50以上的人在種地,年輕人都進城打工了,他們不願意也不會種地,如果一旦工打不成了,他們就會沒有收入,而地也種不來,那時中國才真正是會發生最大的危機!


廖紅丁1


題幹就不成立,如何能獲得正確答案

數據冷冰冰,但是數據會說話,看一下小編的話有多麼荒謬

74年 27527萬噸 ,75 年28452萬噸,76 年28631萬噸,77 年28273萬噸,78年 30477萬噸,79年 33212萬噸80年32056萬噸,81年 32502萬噸82年 35450萬噸83年38728萬噸。請問哪年產量突然大增產了。

不種地都知道糧食種好關鍵在第一深耕,第二水足,第三肥足,第四良種!

1.分地了把拖拉機拆軲轆分,人駕犁杖趟地,會比拖拉機深?

2.大集體時代修的水渠,對糧食增產是否有作用?

3.改革開放後,化肥的引進,使用量逐年提高,是否才是糧食產量提高的關鍵!

4.90年代初,良種才是徹底改變中國吃不飽的根本原因!

集體經濟時期,農民吃不飽問題不在包產,在於口糧分配上

俗話說三年荒旱,餓不死廚子,但是不荒不旱卻餓死農民。集體經濟時期,城市憑票,城市工人一個月能得30斤以上口糧,孩子差不多有二十斤。農民卻吃不飽。改包產後,產量雖然沒有增加,但是農民手上卻有餘糧,所以從糧食分配是一大弊端。而分地確實是在破壞生產力,至少讓中國農業發展退後2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