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兩千多年前,年輕的將軍霍去病率領著漢朝的軍隊北擊匈奴,攻佔了河西走廊,獲取了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在新收復的土地上,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絲綢之路從此繁榮起來。

四郡,為張掖、武威、酒泉、敦煌;兩關,則為陽關和玉門關。絲路上來往的商旅,需在兩關兌換通關文牒,校驗貨物,繳納關稅。因此,這兩座關城的職能有點像今天的海關,專門辦理出國或入境手續。

隨著歷史和政治的變遷,陽關已經廢棄,而玉門關則搬遷至鎖陽城附近。今天的兩座漢代關城,都只剩下廢墟遺蹟。但與之有關的詞彙仍然留存在日常用語裡,如“過關”、“關照”、“陽關大道”等。

敦煌西線的完整路線是:西千佛洞——陽關——玉門關與漢長城——雅丹魔鬼城。我們在兩關之間徘徊的時間很長,未能來得及趕去魔鬼城看日落。不過也不遺憾,邊塞詩人們常常吟誦的關城,是很值得為之駐足的。

西千佛洞:戈壁灘下的佛窟

同樣是河流在鬆脆的岩層上切出河谷,居住在此的先民自然不會浪費現成的懸崖。於是在黨河岸邊,也有一批南北朝至唐宋時期開鑿的洞窟,又稱為西千佛洞。它的開鑿時間可能比莫高窟還要早。

西千佛洞也是以研究為主,宣傳不多,遊客也很少,洞窟一共只開放四個。不過內部的壁畫還是很精美的,可惜的是塑像多已殘損不存,或是為清朝塑像。清朝和民國時期還有信徒在斑駁的壁畫重新繪描,結果都慘不忍睹。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黨河

因為礫岩性質酥脆,所以河岸被河水切成非常平直的懸崖。崖壁很適合開鑿石窟,但由於石質不夠細膩,故只適合繪製帶地仗層的壁畫,不適合直接雕刻成佛像。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西千佛洞外景

石窟數量不多,開放的更少。旁邊就是黨河,因此樹木茂密,很有清淨之感。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第五窟·初唐

第五窟中這些佛像都是民國時所塑,猜測是普通百姓所為,所以藝術水平不太高。在絢麗的壁畫映襯之下,幾座大黃大藍的塑像不忍直視,好像碰倒了顏料盤,又好像放大版的手辦。讓人不禁想起近年來被重塑得面目全非的安嶽石窟——仔細看會發現,二者配色風格都一摸一樣。

左牆上的墨書題字應該是古人版的到此一遊,這些「亂塗亂畫」也有數百年的歷史了。最左側的菩薩旁有“第三窟東耳洞”字樣,是張大千先生給它編的號。今天這座石窟編號為5。這表明當時至少有兩座石窟沒入大師法眼,沒能排上號。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佛龕內二弟子像

被張大千先生編號的石窟,都是他認為有一定價值的。第五窟佛龕壁畫中的二弟子像保存完好,雖然略有殘損,但仍能感受到唐朝風韻。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西千佛洞第5窟-龕內頂部

佛龕頂部有雙樹組成的華蓋,樹葉下垂,可能就是菩提樹。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也曾在菩提樹下講經說法。但西北的畫師未曾見過這種生長在熱帶的樹木,因此按照自己的想象描繪了兩株葉片下垂、清淨莊嚴的聖樹。

陽關:未見故人來

陽關和玉門關是漢代人西行的必經之所,北走玉門,南走陽關。今天的陽關所存的地上建築已經不多了,只有一座烽燧歷經千年風沙,依舊站立在陽關遺址的最高點上。

陽關附近還開發了一片仿古建築群,將空曠的遺址打造成了一個體驗感還不錯的旅遊景點。在入口處模擬舊時關所,修建了仿古城樓。並設立了小型的博物館,主要介紹了絲綢之路的相關文物和陽關的歷史。烽燧遺址部分需坐景區的電車前往,隨後即可自行參觀。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陽關城樓

雖然都是復建的建築,不過感覺整體樸素大氣,還原度很高。中庭是一座張騫持節銅像,他鑿空西域之後,中斷多年的絲綢之路才重新煥發生機。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陽關遺址上的烽燧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可以看到牆體一層一層的結構,這是因為烽燧是用蘆葦紅柳等夾沙礫土疊築而成。因此風蝕後,表層剝落,露出了草木做的夾築層。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陽關故址

今天為一片沙漠的地帶,曾經是陽關關城所在地,這也是通往西域的起點之一。柵欄圍成的小路,就是古時的陽關道。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漢簡一組

烽燧遺址附近也是文物比較集中的地方,敦煌境內的烽燧出土過一批珍貴的漢簡。有些是烽燧的日常管理和使用規定,有些則側面記錄了當時的日常生活。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漢代的木筷,可能是用紅柳枝削成的吧。它們只是兩千年前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用品,卻比博物館內其他珍貴文物更打動人心。

玉門關:長風幾萬裡吹度

玉門關景區的範圍較大,分為玉門關遺址、漢長城和河倉城三個部分,需要乘坐景區的班車前往。這些遺蹟中所承載的蒼茫歷史感還是很沉重的,可惜同車的遊客們拍照後就要離開,容不得我們細細觀看。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小方盤城遺址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小方盤城遺址

茫茫沙灘中央,突然出現一座方方的小城,看起來古稚可愛。這兒曾出土過寫著「玉門都尉」的漢簡,因此很多學者認為小方盤城就是漢代玉門關所在地。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小方盤城內的牆壁間生長著一株紅柳

紅柳不是柳,而是屬於檉柳科。它們的根系非常發達,水平根幅可以達到二十米,不怕乾旱不怕沙埋,所以能夠在惡劣的沙漠中生存。小方盤城內沒有水源,紅柳依然能夠生長,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小方盤城附近的水源

在沙漠中控制水源也就控制了疆土,來往商旅都需在此補充飲水和糧草,因此關城設在此也便於管理。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敦煌漢長城遺址

和利用山勢修建的明長城不同,漢長城主要修建在沙地上。因此需要利用起伏的地形以及河流等天險構造防禦工事。今天的漢長城大部分已經被風沙掩埋,留存在地表上的牆體已經不多了,不過依然可以看到內部夾築的構造。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當谷燧遺址

漢長城附近的烽燧遺蹟,都矗立在局地最高點。

從西域到長安|敦煌西線:大漢帝國的邊境與海關

大方盤城遺址

和小方盤城相對,這處更大的遺址叫做大方盤城,也叫做河倉城,它建立在天然形成的風蝕臺地上,曾經是玉門關的儲糧之所。從這座大城規模也可以推斷出玉門關當時駐軍的人數(想必不少)。邊境上的關城是經濟關隘,也是軍事重鎮。

在敦煌先東奔再西走,外圍的景緻都已收入星星袋中,但最耀眼的明珠還待採擷——下一站,莫高窟。

往期文章:

致謝:編輯團 老宋、二十八年蟬;圖片由柳貫魚拍攝,壁畫照片來自於敦煌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