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個這麼開明的父親

這是“秋覽城”主題

18次推送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梁啟超為何沒有選擇北京為居住地?他在北京20年的講學生涯裡都有哪些不尋常的故事?10月13日,由北京閱讀季與化學工業出版社主辦的“解璽璋聊史——梁啟超與北京城”在北京角樓圖書館舉行。這也是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秋覽城”主題閱讀活動之一。

解璽璋曾表示,“梁啟超以現實性的品格進入當下的公眾視野,恰恰顯示出其思想與現實政治變革保持著親密的關係”。他認為,人們談論梁啟超,是期望能從他那裡得到擺脫困境與困惑的啟示和點撥。活動現場,面對熱情的讀者們,解璽璋將梁啟超的一生,以梁啟超為中心的知識分子的求索、彷徨與擔當等故事娓娓道來,找尋其中與北京城有關的文化印記,感受古都文化,為讀者們帶來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文化之旅。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梁啟超傳》

解璽璋 著

化學工業出版社

新版《梁啟超傳》是解璽璋歷經五年時間,根據近幾年關於梁啟超的新近研究成果進行全面細緻的增添修訂。本書由解璽璋根據以往研究資料,結合最新收集到的史料和最新研究成果,吸取學界同仁的意見、讀者反饋,形成的一部傳記作品。

書中根據最新材料“南長街54號梁氏函札”、馬勇先生主編的《嚴復全集》,特增補的“梁啟超與諸兄弟”“梁啟超與嚴復”“梁啟超與宋教仁”3章,彌補了言有未盡之憾,進一步增強了這部傳記的全面性。

書中,解璽璋以梁啟超的一生經歷為縱軸,以梁啟超與康有為、嚴復等人的交往為橫軸。梁啟超曾四次入京參加會試,他是康梁“公車上書”中最積極的鼓動者與參與者,創辦了《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宣傳新思想,戊戌變法時成立保國會、上書諫言,籌辦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任教清華、嚴謹治學……身處大變局中的他不斷為時代進步與國家存亡上下求索。現場有不少讀者在閱讀後反饋道,這本書能夠讓他們進行更加系統地研讀,幫助他們更全面、更深入地瞭解這位奇才。

化育思成的故事

學業

梁思成是梁家的長子,梁啟超對他的期待和關心自然更多了一些。梁思成的童年是很清苦的,由於是在流亡之中,梁家的生活始終非常拮据。但知識淵博又充滿愛心的父親,仍然讓他覺得自己的童年時光是趣味無窮的。像對待思順一樣,梁啟超也是兒子的啟蒙老師。1915年,年僅十四歲的梁思成就考取了名氣很大的清華學校, 開始了他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學術人生。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梁思成在清華八年,終於出落成一個學養紮實、發展全面的有為青年。1923年初夏,梁思成即將從清華學校畢業,準備赴美留學。5月7日這天,恰逢“國恥紀念日”,北京的學生照例在天安門前舉行紀念遊行。中午時分,梁思成和弟弟梁思永騎著摩托車上街,行至南長街口時,一輛快速行駛的小轎車橫撞過來,當時就把兄弟倆撞翻在地。思永血流滿面, 跑回家中報信,思成則被壓在了摩托車的下面。在這場嚴重的車禍中,梁思成傷勢較重,左腿骨折,脊椎也受了傷。出事後,肇事者居然不加理睬,揚長而去。後經查明,肇事者不是別人,正是北洋政府陸軍部次長金永炎。但他撞的畢竟是梁啟超的兒子,思成的母親李夫人從天津趕來,親自到總統府責問,社會輿論也鬧得沸沸揚揚,迫使金某人不得不到醫院慰問,總統黎元洪也親自出面賠不是,才平息了這件事。

1924年6月,梁思成攜林徽因赴美留學。梁思成在學習方面非常專注,全力以赴,好學不倦,同學們都很佩服他這一點,梁啟超也不為此擔心。但是,他卻很擔心思成的身體。1925年,他每次寫信給思順都要詢問:“思成身子究竟怎麼樣?思順細細看察,和我說真實話。”

半年以後,梁啟超又在信中和思順談起思成的身體:“思成體子(身體、體質)復元,聽見異常高興,但食用如此儉薄,全無滋養料,如何要得。我決定每年寄他五百美金左右,分數次寄去。”他還對思成說:“你常常頭痛,也是令我不能放心的一件事,你生來體氣不如弟妹們強壯,自己便當自己格外撙節補救,若用力過猛,把將來一身健康的幸福削減去,這是何等不上算的事呀。”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梁啟超

仔細體會他的這番話,梁啟超對於梁思成的擔憂,似乎並不全在身體,更在他的精神和治學方法,在同一封信裡他還說道:“我這兩年來對於我的思成,不知何故常常像有異兆的感覺,怕他漸漸會走入孤峭冷僻一路去。我希望你回來見我時,還我一個三四年前活潑有春氣的孩子,我就心滿意足了。”所以,他勸告思成,做學問不要專於某一門:“我願意你趁畢業後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之某部門,稍為多用點工夫。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於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 他接著講道:

一個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讀書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談交換,或開卷引進的機會。不獨朋友而已,即如在家庭裡頭,像你有我這樣一位爹爹,也屬人生難逢的幸福;若你的學問興味太過單調,將來也會和我相對詞竭,不能領著我的教訓,你全生活中本來應享的樂趣,也削減不少了。我是學問趣味方面極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專積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歷若干時候,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覺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值的。我雖不願你們學我那氾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也想你們參採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

什麼叫苦口婆心?我以為,這總算是苦口婆心了。他還談到治學的方法:

我國古來先哲教人做學問方法,最重優遊涵飲,使自得之。這句話以我幾十年之經驗結果,越看越覺得這話親切有味。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 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在慢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思成,你已經熬過三年了,這一年正該用燉的工夫。不獨於你身子有益,即為你的學業計,亦非如此不能得益。你務要聽爹爹苦口良言。

婚姻

就像梁思順與周希哲的婚姻一樣,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婚姻也被梁啟超視為自己的得意之作。梁家與林家可謂世交,梁啟超和林長民的交情,可以追溯到民國初年二人共同籌劃成立憲法研究會的時候。在交往中,兩人的共鳴和默契表現在做人和興趣的諸多方面,他們很快就成了意氣相投的好朋友。所以,當兒女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 兩位父親幾乎同時想到了聯姻這件事。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1920 年,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在倫敦。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後因與當時一男作家同名,故改名。

1919年夏天,在他們的刻意安排下,十八歲的梁思成在父親的書房裡見到了十四歲的林徽因。不過,對於兒女的婚姻,梁啟超並不主張完全由家長包辦代替,他一再表示,他只負責觀察、挑選, 給他們提供相識、瞭解、培養感情的機會,最後的決定權還在兒女手裡。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12歲的林徽因在北京

梁思成後來成為中國現代建築學領域的一代宗師,林徽因也在文學藝術諸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作為父親的梁啟超是付出太多的心血了!他們結婚之後,梁啟超還有兩點新的希望給他們:“頭一件,你們倆體子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變化作用,在將來健康上開一新紀元。第二件,你們倆從前都有小孩子脾氣,愛吵嘴,現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變成大人樣子,處處互相體貼,造成終身和睦安樂的基礎。這兩種希望,我想總能達到的。”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撰寫《梁啟超傳》一書,解璽璋表示自己寫人物傳記是有點信念的,“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沒有材料,寧可放棄,絕不妄言”。梁氏後人最新公開的“南長街54號梁氏函札”無疑是為解璽璋的研究添磚加瓦,“南長街54號”雖已不復存在,但它所承載的文化印記著實為北京文化增添了一抹色彩。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據出版方介紹,《梁啟超傳》共計110萬字,書中包含400餘幅罕見的清末民初照片,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梁啟超本人及其家庭、學習、工作、人際交往情形,再現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時代風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這樣評價《梁啟超傳》,“梁啟超是百科全書般的人物,如同大海汪洋,一本書‘把握’其一生,委實不易。璽璋文史兼修,對梁研究有素,此書清晰、全面把握、分析了梁的一生,確實難得”。今年秋天,解璽璋先生的《梁啟超傳》帶你一起閱讀梁啟超的一生,領略時代風雲變化,體悟文化韻味。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梁啟超傳》作者解璽璋

解璽璋 知名評論家、學者、近代史研究者,從事報刊編輯、圖書編輯二十餘年,曾獲多種全國及北京市文藝評論獎。著有《梁啟超傳》《一個人的閱讀史》《喧囂與寂寞》《雅俗》等。

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梁思成有一个这么开明的父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