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我讀到了什麼?


讀《史記》,我讀到了什麼?

本週讀史記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很有挑戰的讀寫。我本不愛看歷史,和歷史相關的書籍看的更是少。但此次當我看了戰國四公子,並且查閱相關資料,對其人其事做了瞭解後我突然喜歡上了史記,更喜歡看文言文的史記。

我去書店買了四大名著和史記,這些變化對於之前不愛看古典文學和歷史相關書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一個人若想把自己不喜歡或者不感興趣的東西改成讓自己感興趣,且願意為此花費時間深入學習本就不易。

我想說對於文言文我之前的基礎並不是太好,只會簡單的。如今當我看著雜抄,看著文言的史記,偶有不懂看註釋查資料對於我而言真的改變很大。我的文言文水平也稍有提升,看文速度也越來越快,從剛開始的逐字逐句到現在的一段,我的基礎就在潛移默化中有了進步。

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確實如此。我們雖沒有經歷過戰國四公子的事,但當我們通過作者的描述和鮮明的事例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似乎他們的成敗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鞭策。

通過四公子的得失讓我們學會了取捨,通過了孟嘗君入秦讓我們學會了人不能忘恩負義,不能隨便拋卻自己的根基,沒了根基就會和孟嘗君一樣只能以雞鳴狗盜這樣不入流之手段逃走,成了無根浮萍。

通過戰國四公子的事蹟,我看到了一個真正仁義,禮賢下士之人該是如何塑造。不論其本人是假仁假義還是真心實意,不得不說對於這一點四公子都做的很好,能籠絡人心,自然大事可成。在那個動盪的時代,如果沒有一己之長,沒有能人抱團互助,沒有憂患意識,沒有格局和遠見,那麼很難存活且更不可能聞名各國流傳千古。

四公子的成就與聞名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鬥智鬥勇有仁有意的一種詮釋。有得有失,有成有敗。歷史就是一面鏡子,他們的優點自然流傳千古,缺點與敗筆自然遺臭萬年。愛國愛民是自古就有的傳統美德,不背叛不放棄這是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和當官之人必須有的操守,可我卻看到了孟嘗君轉戰三國當相國,且背叛齊國。

那麼如果說實事所逼,這一點確實有,但是孟嘗君此人走到這一步卻大多是自己一手造成。可見不知己知彼貿然投奔棄國而去,一步錯步步錯,雖然他有功,但是他的過足以讓他遺臭萬年,被世人詬病。

讀孟嘗君列傳我不僅懂的瞭如何做人,一個優秀的人如何成就自己?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論你做過多少好事,但如果有一件做錯那麼這會成為你的汙點,就需要用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抹平它。

“雞鳴狗盜”、“焚券市義”這兩個成語我在孟嘗君列傳裡也找到了出處,不得不說讀經典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一個成語的出處。也知道一個成語背後肯定有其內在的內涵與故事,更能反應一種現狀和寓意,這就是成語存在幾千年的精髓所在。不論歷史或者事件經歷了多少年,但是成語背後的內涵卻能給予後人啟發與運用這才是真正的經典。

從寫作方面來說,作者對一個人物的塑造當真是有理有據形象鮮明,通過側面烘托,正面描寫,舉例等多種手法讓我們看到了戰國四公子的人物形象。

讀《春申君列傳》時,我為春申君的能言善辯深感佩服,一張巧嘴加縱觀全局的策略可不費一兵一足而勸秦交好,與楚和平共處可見春申君的厲害之處。寫秦王怒斥春申君這個文章時,我絞盡腦汁不得其所。

對於這個改寫,我認為難在要對當時秦國楚國等其他各國的局勢做出分析,找出秦國攻打各國的動機和益處,然後通過列傳裡邊春申君對秦王的辯文裡找到漏洞,加之符合秦王風格及人物特點的怒斥,進而達到秦王的目的,打消春申君與秦友好合盟的美夢,進而攻打楚國或讓楚國歸順秦國,共謀大業。

寫此文不得不說難度之高,但我也會認真對待,一般寫文局部好寫,但如果涉及到全局,那就要深挖人物及其歷史事件做到心中有數,我也在認真揣摩,只要用心相信這可以克服,有難度才能有進步。

通過這個春申君讓我得到了一個啟發就是,活在社會上擁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巧言善辯是多麼重要。一張會說話的嘴,可以讓你結交到更好的朋友,也可以省去很多麻煩,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社會銷售行業是最賺錢的行業的原因,任何的銷售推銷都離不開一張會說話的嘴,張口就能讓人信服,讓人佩服可見春申君的厲害。我們做不到春申君如此的大才,但可以學習他的優點,哪怕汲取一點有營養的也是好的開始。

魏公子列傳讓我看到了作者寫這個人物的用心,他通過多種手法,側面烘托、正面描寫,以及對比的手法把魏公子仁義禮賢下士的人物特點寫的真實而富有特色,讓我們看到了鮮活的魏公子。

作者寫魏公子時,大多是以側面描寫公子。作者用竊符救趙,救魏,兩個故事來側面描寫公子。作者也用人物之間的衝突進而讓人物形象更豐滿,如信陵君與候贏的衝突,信陵君與魏王的衝突被迫離開魏國,以及後來信陵君救趙造成的衝突,通過這些緊張激烈的鬥爭場面,把人物迅速推到矛盾衝突的尖端,讓人物在緊張的衝突之中,表現他們膽識的高低,品德的優劣的性格特徵。

通過寫魏公子的描寫手法這個文章,讓我對人物的寫作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必須有詳有略。詳細的地方必須有事例,且這個事例必須有代表性,要很有特點才能反映出這個人物的某個與眾不同的地方。而在事例的選取上儘量是有對比,有側面烘托,通過人物一言一行進而豐滿人物形象,讓人做躍然紙上有矛盾有衝突,有對比才能稱托出人物的特點。

本週的四公子讓我既學習到了做人的道理,也學到了很多成語的典故與來源,更加對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著迷。通過學習讓我對寫作,對做人,對閱讀,對人生有了更多想法,並且加之以運用。雖然在寫作這塊還在學習和探索,但路漫漫而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多讀,多思考,多去輸入輸出,相信我會進步。

在寫作的路上我仍然在探索,但既然是愛那就深愛。深入的去系統的學習閱讀,那麼我會有所收穫,不妄自菲薄,也不鼠目寸光,用心,多用點心,很用心的去讀寫,才能更好,我在努力,絕不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