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大熱 但別以爲它能替代重疾險!

“相互保”大热 但别以为它能替代重疾险!

■廖木興/圖

“0元加入”亮點引發市場青睞,事實上保障效應仍明顯不足

從10月16日開售至今,“相互保”就吸引了逾千萬人參與,並因其“0元加入”等亮點一直受到市場關注,對其“現象級”的評價也不絕於耳。從形態上看,“相互保”既是一款普惠型互助計劃,也是一款保費後置、預定費率為10%的團體重疾產品。但“相互保”也存在保障額度低、期限短等不足之處。因此,這類產品只能作為重疾保障的基礎配置,不能替代傳統重疾險。事實上,“相互保”大熱現象的背後,折射出的是當前重疾保障市場的“供需錯配”問題。

■新快報記者 餘世鵬

概念

每年支出約100元 享受最高40萬保額保障

“相互保”全稱為“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相互保團體重症疾病保險”,其保障範圍涵蓋包括惡性腫瘤在內的100種大病。吸引市場關注的,是其“0元加入,先享保額”等形態亮點。

首先,“相互保”無價格門檻(即0元免費加入),以芝麻分達到650分以上的標準健康體為加入條件(符合條件者還可添加未成年子女進入)。“相互保”的保障額度分兩個檔次計算,以初次確診時的年齡計算(重疾險一般在投保時就確定保額),40週歲以下為40萬元,已滿40週歲則降為10萬元。

其次,保障過程中若有成員患病,保障金額則由互助群體一起分攤。具體是,包括10%的管理費(用以理賠審核、訴訟仲裁等費用支出)在內,每位成員的分攤額度不超過0.1元/次/位,若產生額度缺口則由螞蟻保險承擔。據信美相互人壽社總精算師曾卓公開介紹,預計每人每月會被分攤6.6元,一年支出約為100元。

為保證運行順暢,“相互保”的理賠案件(包括診斷證明、檢查報告)將通過螞蟻保險平臺進行公示(每月有兩次公示日),並接受互助成員監督舉報,理賠案件經公示無異議後,才能得到保障金。

令消費者倍感新鮮的,還有相互保險公司。該類險企其實是一種合作性保險組織,其被保險人同時也是保險人。

在壽險業務中,保單持有人在取得保單後即成為公司股東,可享受公司運營的結餘分紅,或以攤收保費承擔虧損。雖然國內只有三家相互保險公司(信美相互、眾惠相互、匯友建工相互),但在國際市場卻已成主流保險形式。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末,全球相互保險收入1.3萬億美元,佔全球保險市場總份額的27.1%,覆蓋群體至9.2億人。

比一比

所需費用:與互助平臺不相上下

在目前市場上,“相互保”有兩個對比標的,一個是網絡互助平臺,一個是傳統重疾險。

“相互保”的產品形態與互助平臺基本一致,只不過“相互保”的產品主體信美相互人壽,屬於具有保險牌照資質的保險公司,而互助平臺則定位為公益慈善平臺,不屬於商業保險範疇。

據新快報記者瞭解,互助平臺崛起於2016年前後,在資本介入後數量迅猛發展,但因不實宣傳遭監管批評和倒閉潮後,目前存在主體依然有200家左右。其中,因風險管控工具相對缺乏,為穩健運行,有個別互助平臺只針對惡性腫瘤展開互助保障,且分攤費用和“相互保”不相上下。

廣州白領俞先生去年7月為其父親加入了某互助平臺的抗癌互助計劃(老年版)。據俞先生介紹,該平臺的月均分攤額度約為13元,與平臺數據顯示的每年每人分攤136.28元-157.74元大致吻合。

新快報記者瞭解到,該互助平臺運行4年之餘,保障人數目前約330萬人。

“互助平臺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我們堅持做好抗癌保障,不盲目跟風擴大範圍。但現在談‘相互保是否會取代互助平臺’還太早。”某互助平臺的CEO對新快報記者表示,“相互保”的走俏主要在於支付寶的流量優勢,“但用戶在意的不是叫什麼名字,而是產品本身,因為‘相互保’和互助平臺一樣,都能切中需求痛點。”

保障時長:“相互保”只能保到60歲

與傳統重疾險相比,“相互保”的保障效應則明顯不足。

首先,“相互保”的保障範圍只限於100種重疾,但缺乏輕症、多次賠付、保費豁免等多層次保障。對此,“相互保”產品負責人方勇對新快報記者直言,“相互保”是一項普惠型低門檻的健康保障服務,旨在以低成本提供大病保障。其次,“相互保”的保額會隨年齡增長而降低,甚至在60歲要退出“相互保”(重疾發病率的峰值往往在60歲以後),保障終止。還有,若成員少於330萬人或出現不可抗力及政策因素導致無法存續,“相互保”計劃則可能中途終止。

如此看來,“相互保”與一年期、不保證續保的消費型重疾險更為接近。

有市場人士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年齡結構為基準(在隨機樣本下,認為“相互保”群體與全國具有類似人口結構的假定,具有統計學意義),在過往重疾發生率基礎上演算了“相互保”的分攤費用。具體是,在基準情形下“相互保”每年人均分攤費用396元。若對其中的20歲-39歲和40歲-59歲這“兩端年齡”佔比做調整,則分攤費用可減至327元,或上升到676元。

這意味著,在參與人數充足情況下,“相互保”的分攤費用區間為327元-676元,並不比消費型重疾險有優勢。以一款保額30萬元、保障期一年的消費型重疾為例,30歲和40歲的男性消費者,保費分別為232元和600元。雖然在40歲以後,保費漲至1095元,但“相互保”在40歲以後的保額卻下降到10萬元,60歲以後則降低為0。

記者手記

低收入者急需重疾保障

保費“普惠預期”何時能實現?

“相互保”引發市場高度關注,既符合“迴歸保障”的行業發展趨勢,也體現出了“保險科技”的流量威力。但在這些亮點的背後,其實還折射出了國民重疾保障目前仍比較凸顯的“供需錯配”問題。

重疾保障是風險保障的底層配置,也是人身險經濟補償功能的主要體現。但對具體消費群體而言,保障風險的敞口實際上與收入水平有著莫大關係。

一方面,低收入者對風險保障有著最為迫切的需求,但因消費能力約束,這部分人往往難以獲得重疾保障。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萬元。這意味著,即便剔除保險意識和認可度因素,目前年繳保費在1萬元上下的長期重疾險,對不少人而言依然是“輕奢品”。

另一方面,險企間目前雖已體現出一定程度的充分競爭,但因定價模式限制與風險管控能力較差,人身險定價對利差依賴過大,保費價格的“普惠預期”少見落地。更多的是,險企在結構轉型壓力下,紛紛以產品組合策略(如重疾+壽險)聚焦淨值客戶。如此一來,產品供給端也漸漸把大部分的低收入群體給排除在外。正是如此,輕鬆籌和e互助等互助平臺才因廣泛的群眾基礎大受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