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大熱,化工能蹭上熱點嗎?


  每每危難之際,凱恩斯主義就會大顯神威。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疊加海外金融和原油市場悽風苦雨,催生國內“新基建”橫空出世。最近一段時間,關於“新基建”的呼聲和探討持續升溫,被寄予了非常時期力挽中國經濟狂瀾的厚望。那麼,“新基建”會來嗎?“新基建”化工行業又將作為幾何?哪些領域將重點受益?本文試圖對此進行系統地分析和思考。

  內憂外患催生“新基建”

  國內疫情的高峰已經過去,但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還在持續。當前,企業開工復產在有序推進,全國總體規模以上企業開復工率已達到90%左右,但終端消費市場依然疲弱。避免人員聚集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是預防疫情擴散的最有效途徑,但同時對消費的壓抑也立竿見影。當前,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接近80%,是驅動發展的最主要引擎。生產中斷、消費熄火,其對經濟的殺傷力是巨大的。

  近期,各路金融機構和經濟學家紛紛針對中國經濟增長提出了預測模型:針對一季度GDP增速的預測分歧較大,樂觀的能看到4%左右,悲觀的認為增速為零甚至為負;而對2020全年GDP的增速,普遍預測為4.5%~5.5%之間。這對於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努力達成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將帶來極其嚴峻的挑戰。

  有內憂,更有外患,世界經濟在疫情擴散、油價和金融市場暴跌的衝擊下,2020年的前景一片慘淡。中國是世界製造業大國和外貿大國,對國際經濟金融市場的風吹草動都極為敏感。受疫情影響,今年前2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4.12萬億元,下降了9.6%,其中出口呈現了兩位數的降幅,影響已經顯現。隨著進入3月份國外油價和金融市場的暴跌,預期後續外貿的形勢將更趨嚴峻。外圍市場和環境惡化,中國經濟發展就更沒有了迴旋餘地,必須完全“立足自我”,扭轉頹勢、尋求突破。

  正是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之下,“新基建”概念橫空出世,迅速被國內上下和各級寄予了力挽狂瀾的廣泛期望。以時勢度之,“新基建”從探討論證到真正落地的時間應不會太長,以儘快順時應勢,釋放其拉動經濟和內需立竿見影之效能。

  “新基建”將鋪墊中國經濟未來底蘊

  “新基建”,其特徵首在“新”。目前關於“新基建”各方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主要指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新基建”一共包括5G基建及應用、特高壓、工業互聯網、新能源車及充電樁、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中心、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等七個方面的內容(見下圖)。

  

“新基建”大熱,化工能蹭上熱點嗎?


  “新基建”並非空穴來風,其實較早期就已露端倪。早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隨後“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又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開年的首場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再次提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最近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中央高層密集開會,除了部署疫情防控,還關注了同一件事情——“新基建”。可見,“新基建”已成為朝野共識。

  “新基建”之所以被各方寄予厚望,在於其既有“救急”的戰術作用,更有著眼佈局未來、鋪墊中國經濟未來底蘊的重大戰略意義,本來就是按照發展需要應該落實的舉措,只是將發展節奏稍稍往前提了一下而已。從這個意義來說,“新基建”與當年國際金融危機下以“鐵公基”為重點的4萬億投資計劃相比,既有同但跟多地表現為異,彰顯了國家宏觀調控在持續進步升級,體現了科學性和長遠性。

  “新基建”的空間潛力有多大?有研究機構測算,僅5G建設就可帶動數萬億元投資,特高壓的投資規模超萬億元,城際鐵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也都存在數萬億元的投資潛力。總體來看,“新基建”可能帶來超過10萬億元的投資增量,對加碼投資、促進內需將發揮壓艙石的關鍵作用。

  據媒體報道,近期北京、上海、廣東、河北等13個省市已經公佈了總投資額近34萬億元的“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其中就包括了一大批符合“新基建”要求的項目。比如,2020年上海市重大建設項目清單將安排正式項目152項,其中預備項目60項,特斯拉超級工廠二期、民用飛機航電系統集成平臺、商湯科技人工智能算力平臺和芯片開發項目等在列。廣東方面也指出,在去年底開通3.7萬座5G基站的基礎上,力爭今年建設6萬座5G基站,廣東省5G用戶數達2000萬人,100兆光纖用戶佔比提升到90%以上。“新基建”蘊藏的巨大能量和想象空間,可見一斑。

  化工是“新基建”關鍵支撐

  當年4萬億元投資計劃給化工行業帶來的刺激,現在很多人都記憶猶新。“新基建”跟化工行業有關係嗎?化工行業能在其中有多大的作為、分享多大的市場機遇?對此當前很多業內人還是比較遲迷。在此,我們研究團隊在全行業首次作出分析並預判:化工既是“新基建”的關鍵支撐產業,又是“新基建”的重要應用領域,機遇難得、空間廣闊、不容坐視。

  即便沒有外因和形勢變化,2020年也將是中國5G建設和商用突飛猛進的元年。5G是一個巨大且龐雜的產業鏈條,不僅包括基站天線、射頻器件、小基站、光纖光纜、PCB(印製電路板)、主設備、光模塊等組網設施,也包括智能手機等消費電子終端,甚至包括幾乎無處不在的各種應用場景。從與化工行業的相關性來看,5G組網需要用到數量可觀的光纖光纜,而光纖光纜的外護套大部分為聚乙烯、聚氯乙烯、低煙無滷阻燃聚烯烴、聚乙烯複合材料等;5G基站耗材需要用到環氧樹脂、導電油墨、光電材料、散熱材料等。尤其是5G消費電子終端產業的迭代升級,對電子化學品和功能性材料的帶動是巨大且持續的。關於電子化學品,我們研究團隊2019年曾撰寫發佈智庫研報《市場風口 國家使命——電子化學品產業迎來十年黃金髮展期》進行了專門的分析展望。可以肯定的是,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關鍵支撐,化工新材料絕不會甘於處在舞臺邊緣,其發展價值值得長期看好和挖掘。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是一個巨大且確定的市場機遇。不論是正在高歌猛進的鋰電新能源汽車,還是剛剛萌芽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其核心的電池組件就是一個高能的微型化工廠,是電極材料、隔膜材料、電解介質等眾多化工原料和新材料的集成。充電樁同樣是如此,當前充電樁的佈設正迅速從全國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擴散,對絕緣材料、線纜包覆材料等化工材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城際鐵路將挑起中國新時代城市群、都市圈建設前鋒隊的重任。從京津城際鐵路、京滬高鐵建設運營的多年實踐來看,中心城市間的城際鐵路建設既具有戰略意義,也具有經濟意義,將成為下階段我國現代化交通物流網絡建設的一個重點內容及方向。城際鐵路建設對化工原料及材料需求的拉動是全方位,化學建材、防水材料、保溫材料、塗層材料、裝飾材料、密封和減震材料等,都可以大有用武之地。

  特高壓厚積薄發,將在2020年迎來又一個建設高峰。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毛偉明不久前表示,今年公司特高壓建設項目明確投資規模1128億元,可帶動社會投資2235億元,整體規模近5000億元。年初公司初步安排電網投資4000億元以上,可帶動社會投資8000多億元,整體規模將達到1.2萬億元。特高壓建設需要用到大量的特高壓電纜、光電覆合纜電纜,對相應的化學包覆材料的需要值得期待。

  至於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中心等的建設發展,石油和化工行業雖然不是主力的供給端,但卻是極為重要的應用端。經過近年來的探索,人工智能對於石化智能工廠的建設、大數據對於石化數字化工廠的建設、工業互聯網對於提升石化等特定工業應用場景的定製化、高效率和安全性,效果都非常顯著,其擴大和深化應用的潛力及前景廣闊。以正在興起的工業互聯網為例,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約為6060億元,2020年有望接近7000億元,同比增長14%以上。國內首個石油和化工工業互聯網平臺ProMACE在智能工廠、智能油氣田、智能研究院、智能物流領域已經開發了幾十種智能化應用,未來還將進一步打造智能製造、電子商務、共享服務等五大核心繫列軟件,向“產品+服務”的方向轉型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提升“新供給能力”是關鍵

  “新基建”帶來的新需求,必然對應著新的供給能力。更直觀地將,“新基建”帶來的需求更多地是高端需求,要搶抓“新基建”的市場機遇、分享這塊誘人的巨大蛋糕,化工行業必須注重升級自己的“新供給能力”。

  近兩年間,中美兩國之間圍繞高端芯片的研發和5G領導權的爭奪可謂驚心動魄,臺上臺下都是戰場。為了擺脫核心技術和裝備受制於人的局面,我國以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大基金為抓手,統籌全國力量及資源,正在全力攻堅光刻膠、超淨試劑、高純特氣等電子化學品的研製生產,推進國產化替代。以高端電子化學品為代表,這些“高海拔”甚至是進入“無人區”的技術和產品,才是“新基建”的靈魂,是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經濟之“脊樑”。

  “高海拔”和“無人區”的技術與產品,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無可替代,但又往往意味著必須孤身涉險。因此,化工行業企業搶抓“新基建”的機遇,務須以創新和品質為根本,既要瞄準“有沒有”的問題,也好重視“好不好”的問題,腳踏實地把支撐“新基建”的“新供給能力”提升上去。

  當年的4萬億投資計劃及隨後的全國房地產盛宴,造就了一批躋身世界500強的中國化工巨頭,其意義主要體現在營收、產值等量的維度上,反映我們在做大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們預言,“新基建”帶來的巨大市場需求,則將催生一批偉大的化工企業,他們有無可替代的核心技術,有精良並聞名於世的產品,成為各個細分領域的科技巨人,其意義將更多地體現在利潤率、科技貢獻率等質的維度上,反映我們在高質量發展和創新驅動上取得了實實在在的轉型升級。

  新時代、新經濟、新需求、新能力,以2020年的“新基建”為起點,中國經濟浴火騰躍,將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新基建”既是複雜困難時勢催生的產物,也是“一張藍圖幹到底”的既定任務安排。對化工行業企業而言,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兩化深度融合……在“新基建”的主題主線下,依然需要目標不變、方向不變,但力度要加碼、速度要加快、進度要提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