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金華(六)|民間曲藝,金華道情里道不盡的民間故事


曲藝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以“說、唱”為主要的藝術表現手段。

金華的民間曲藝,更是豐富多彩,金華寶卷、金華道情、東陽花鼓、鼓詞等多個民間曲藝申遺成功。

道情是我國曲藝的一個類別。源於唐代道教在道觀內所唱的《承天》《九真》等道曲,為詩讚體。南宋始用漁鼓、筒板伴奏,故又稱道情漁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傳統民間音樂結合形成了同源異流的多種形式,如陝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漁鼓、四川竹琴等。

道情多以唱為主,以說為輔,有坐唱、站唱、單口、對口等表演形式。

它是一人多角色坐唱式單擋說唱藝術。唱一段加幾句說表,配上簡單的動作,即所謂"藝人一臺戲,演文演武我自己"。伴奏樂器極為簡單,僅一個情筒和兩塊竹板。

金華道情是最受金華民眾歡迎的一種傳統民間曲藝形式。道情在金華流傳可考的歷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金華道情是舊時代盲藝人艱難生存狀況的產物,也是時代的產物。在交通阻塞、信息封閉的年代,走村串戶的曲藝藝人充當著信息的媒介,成為舊時代農工士商、村夫民婦接受教化、享受藝術的主要來源。

金華道情譴責邪惡,勸人為善;金華道情始終以大團圓結局,給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一種生活的信念和期盼。很少有一種曲藝形式能像金華道情這樣,富有幾百個曲目,其故事都源於金華民眾的生活經歷,取材於發生在金華的社會新聞。

代表曲目《雙珠花》,形容女主人公王鳳英的漂亮,王鳳英走過金華大街,引得兩邊店鋪中人翹首觀看:“剃頭師傅看到王彩英,手拿剃刀無定準,沙啦啦,沙啦啦,把個公郎兩邊眉毛颳得禿禿平。打鐵師傅看到王彩英,手拿鐵錘無定準,打啥鐵器弄不清,菜刀打成棺材釘。箍桶師傅看到王彩英,尿桶的兩隻“兩朵”全截平,只好把尿桶改飯甑。裁縫師傅看到王彩英,手拿剪刀無定準,截起長褲變圍裙,衣衫領口開到背脊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