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AR眼鏡進化:替代智慧型手機的下一代交互方式?


AI時代的AR眼鏡進化:替代智能手機的下一代交互方式?


AR眼鏡正成為科技界新的硬件風口。

當年的谷歌眼鏡Google Glass打開了人們對下一代交互方式的想象,但是幾年前那一波AR+VR熱潮中的產品,卻大多數在今天都已經失敗。其中不乏谷歌和英特爾這樣的巨頭,以及跳票多年的MagicLeap這樣的創業新星。微軟的HoloLens作為其中已經相當成熟的產品,卻因為性價比,在消費級市場上難以大行其道。

但時間到了近兩年,一切卻又彷彿有了變化。

2017年,蘋果發佈了AR開發平臺ARkit;隨後,谷歌ARCore發佈。MagicLeap的產品也終於現出了問世的曙光。在國內,今日頭條推出AR平臺Byted Effect,商湯科技也推出了AR開發者平臺Sense AR。AR又成為巨頭和創業公司們關注的對象,並在CES等國際展館上再次引領風向。

但當下,和當年谷歌眼鏡等產品所處的時代,已經有了根本的改變。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已經走向深化應用落地,AI語音、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等技術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AR眼鏡正在被AI加持,而業界對其所寄予的期望也是,它是否能在解放人類雙手的前提下,替代智能手機、真正成為下一代智能交互方式。

“對AR行業而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已經到了臨界點。”悉見科技創始人劉洋對i黑馬&黑智說。

今年8月,悉見科技獲得了1.2億元A1/A2輪融資,該輪由聯想之星、金科君創、谷銀基金、百度創始七劍客雷鳴、前小米公司高管、亞馬遜公司高管以及產業基金聯合投資。

外界對悉見科技的認知,更多地是其推出的AR眼鏡產品。但劉洋表示,悉見科技對自己的定位,一直是打造混合現實大腦的AI公司。隨著新一輪融資的公佈,悉見推出了第二代AR眼鏡XMAN,同時對外發布的,還有悉見的商用XR雲xarc.ai開發者平臺。

悉見科技“軟件+雲+硬件”的產品策略,也更加清晰。當眾多廠商還在理解圖像的狀態下,悉見科技已經開始實現在複雜場景下對空間的理解。在劉洋看來,隨著XR雲的發佈,悉見科技推動的技術工具化和平臺化,也將加快行業智能化和交互化的步伐。

針對消費級的AR眼鏡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磨鍊。而在B端市場上,AR眼鏡的應用空間已經開始拓展。在劉洋看來,打開C端市場,AR眼鏡可能還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而在已經起步的AI時代,在文旅、安防、工業等行業,AR硬件已經在提升用戶體驗和效率方面打開市場。

智能手機的信息交互方式仍舊有限,而在視覺技術的加持下,AR眼鏡,距離真正成為新一代交互平臺,又還有多遠?


AI時代的AR眼鏡進化:替代智能手機的下一代交互方式?

悉見科技創始人 劉洋

下一代計算平臺

提到AR眼鏡,很多人首先會聯想到2012年穀歌發佈的谷歌眼鏡。2014-2015年的那一波智能硬件創業潮中,谷歌眼鏡也成為了眾多創業公司效仿的對象。但這波熱浪很快就戛然而止。2015年初,谷歌也停止了谷歌眼鏡的2C業務。

悉見科技成立的2016年,上一輪AR創業風口已經過去,那一波智能硬件的風潮也已經走向冷靜。但對於劉洋而言,那正是他看到行業轉折點的開始。

“悉見科技的初衷,並不是要做一家單純的硬件公司。”劉洋說。

從中學就對電子遊戲感興趣的劉洋,在考入北京大學計算機系後,也開始從事AR相關的計算機視覺和圖像算法的研究,想要站在學術的前沿,發現下一代的交互方式。而在學習期間,他感受到,產業界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更大的挑戰。因此,在碩士畢業後,劉洋放棄了讀博的機會,先後加入網易有道和小米,並曾做出了網易八方、網易飯飯、小米推送等產品。

“下一代的交互方式”,一直是劉洋所思考的問題。電腦的圖形交互第一次改變了世界,而智能手機的多點觸控,把移動互聯網時代和PC時代徹底區分開來。而在我們探索物理世界的數字化、智能化過程中,在PC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仍然是被分割在屏幕的內外。而在劉洋看來,未來新的交互方式,則將可以穩定的實現對三維空間的理解、物體的追蹤等,連接起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在虛實結合的空間裡,實現多個維度間的交互。

換句話說,未來的設備,將是機器可以模擬人類,“看懂”物理世界。

視覺和聽覺是人類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當我們需要解放雙手,AR眼鏡自然就成了人們寄予期望的下一代交互平臺。也因此,谷歌眼鏡的誕生,引發了多數人的興趣。

但是谷歌眼鏡在劉洋看來,仍然是基於可穿戴設備的思路來設計的。它只是簡單地具備顯示時間、天氣、拍照等功能,卻不能滿足更多的需求。與這一觀點相對應的是,2015-2016年,前一波智能硬件創業公司經歷了“死亡谷”。

但對於劉洋自己而言,創業的時機,卻在那時已經來臨。

2015年,微軟HoloLens發佈。劉洋認為,這是一款終於具備了“計算平臺”思路的產品。儘管更重要的是,“對於AR行業而言,人工智能技術,也已經發展到了臨界點。”

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讓AI技術具備了落地的可能。互聯網和移動互聯時代積累了海量數據,語音和圖像識別技術的日趨成熟,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不斷髮展,計算的成本不斷下降、服務器也越來越強大。算法、算力和數據的提升,尤其是計算機視覺技術的提升,已經開始具備理解三維世界的能力。

時代機會來臨。增強現實和人工智能匯聚,到了“強化人”的能力的時候。

2015年,劉洋離職創業。2016年,悉見科技正式成立。它並不是侷限於AR硬件,而是主打軟件、AI算法和服務,讓硬件具有更好的表現力,而不是僅僅侷限在AR眼鏡終端。“終端是手機還是眼鏡,是根據產業的發展進程而決定。”

悉見為自己搭建了“AR+AI+Assistant”的願景。在當時,儘管處於AR行業的低谷和資本的冷靜期,悉見科技的定位和規劃也仍然得到了投資方的認可。2016年3月,悉見科技獲得獲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2017年4月,又拿到千萬元級Pre-A輪融資。以及最近一次,獲得1.2億元最新融資。

從B端落地

2017年5月,悉見的第一款AR眼鏡產品問世並實現量產,針對的主要是B端行業客戶。

“AR行業發展未來最大的量仍然是在C端,服務終端消費者。”劉洋說。但是AR產品是否能夠實現在消費級市場的普及,還是要看技術層面是否成熟。他將AR整體技術分為感知、計算、呈現、交互、內容、傳輸六大模塊,而目前無論是感知能力、算法、計算能力等,都還沒有達到能夠支撐消費級市場的程度。即使是微軟的HoloLens,也仍然在產品的輕便性、價格甚至性能上,無法做到真正適應C端的需求。對於複雜場景的理解和計算,則更加需要時間。“AR硬件實現消費級應用,至少還需要三年時間。”劉洋判斷。

但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卻已經為AR硬件在B端落地提供了條件。

悉見科技的首款 AR 眼鏡產品 SeengeneX1S是款雙目一體機,重量控制在166克,採用三星Exynos 8890處理器,分辨率為1080P*2,視場角為45°。另外在一些產品細節上,諸如可調節鼻託、可替換左右眼不同的近視鏡片,也進行了仔細設計。這款產品主要用於文旅行業,諸如景區旅遊、博物館導覽以及房地產等場景。

不同於消費級應用,行業應用場景定義受限,用戶只實現有限功能,但對技術尚處於成熟期的AR硬件而言,卻提供了落地的可能。“我們可以在功能和硬件整體設計上做約束,從而實現受限場景上的優化體驗。”劉洋說。

早期AR眼鏡市場正從B2B2C模式發展起來。在前期類似支付寶掃五福這樣的應用,已經為市場提供了早期教育。消費升級和技術升級的推動,也讓企業級客戶將提高效率和體驗,作為日後需求的重點。而悉見科技也已經發現,不僅是消費升級的需求,隨著AI技術在安防和工業等領域的理解程度深化,AR眼鏡的應用場景也從中被髮掘出來。

AI時代的AR眼鏡進化:替代智能手機的下一代交互方式?

在8月,悉見的第二代AR眼鏡XMAN發佈。第二代產品完成了強大的視覺AI加持,也更加輕便,重量僅為33克,採用AI芯片麒麟970,每分鐘可以識別超過2000張圖片。悉見在感知技術上的積累在這款產品上得到了更充分體現,XMAN對低質量圖片和背景複雜的人群,也可以實時抓拍。

“這是根據我們最近兩年收集到的另一類龐大的客戶群體需求推出的產品。”劉洋說。這款產品是分體機設計,頭戴部分和主機可以分離;同時在人體工學設計上更加下功夫,讓日常佩戴更加方便。它可以支持人臉識別、車牌識別、空間定位等功能,主要針對安防、工業以及二手車作業等目標場景。

三層業務模式

經過了創業之初的早期研發,以及2017年開始在產品和商業模式上的探索與積累,在2018年獲得新一輪融資後,悉見科技的“軟件+雲+硬件”的架構,也終於初步形成。

2017年中,悉見的核心技術攻關團隊開始了XR雲及相關組件研發。在今年8月,悉見科技XR雲xarc.ai正式對外發布,劉洋稱之為悉見科技“最核心的技術”。

和市面上其他的AR應用軟件相比,XR雲xarc.ai主要解決的是AR應用體驗持久化、多人交互化以及現實融合感的問題。目前市場上的許多AR應用體驗都是基於圖片識別或平面檢測實現的,無法將虛擬場景進行持久化,所以用戶只能碎片化體驗。而XR雲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它能夠將超大場景的混合現實地圖採集、重建,提供反向定位信息,實時加載虛擬世界內容,並通過共享座標系,讓讓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座標系合二為一。多個設備也可以在同一場景裡,實現穩定的實時混合現實多人交互。

在劉洋看來,在PC時代和智能手機時代分隔在屏幕兩端的世界,通過XR雲新的空間智能機制,能夠實現更自然地同時訪問虛擬和真實世界。

由此,悉見科技的數據層、業務層、產品層三層業務模式,也初步搭建起來。

xarc.ai高精度商業XR雲即是其中的數據層。通過將AR和AI技術平臺化,賦能給眾多行業開發者。而同時,對悉見科技而言,更為重要的是,平臺上不斷積累的悉見科技採集以及來自合作伙伴的數據資產。

物理世界的數字化進程,仍然在快速推進中。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每天都在產生著大量的數據,但是它們還沒有完全被收集。“這就是創業公司的機會。”劉洋說。而這些數據量也將遠遠超過之前的互聯網數據,也是未來AI時代的基礎。

劉洋和自己的投資方進行過深談。而他們一致認可的是,在未來會有多家類似BAT規模的巨頭誕生,而它們依賴的數據,是有別於現在在搜索引擎上收集到的數據,現在還沒有產生。而作為一家創業公司,收集這些數據,則是悉見科技未來的壁壘所在,也是AR行業商業價值開發的基石。

悉見科技的業務層即XaaS,“X”代表悉見,意味著悉見即服務。產品層則包括系列AR硬件產品。基於悉見的軟件平臺技術,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定製化的完整行業解決方案。

在軟件方面,悉見已經擁有了高精度 SLAM 算法、低功耗離線場景重建算法、分佈式實時 SLAM 算法、多物體實時識別跟蹤等算法專利,並基於安卓系統定製出了自己的 XIUI OS 操作系統。除了相關AR硬件之外,劉洋表示,悉見也在進行自研芯片的研發。

劉洋向i黑馬&黑智透露,在悉見內部,還有一個神秘的團隊,名為XJ101。“他們是沒有KPI要求的,”劉洋說。悉見給這個團隊的要求,就是去探索新的交互方式,未來可能的現象級APP和硬件的突破口在哪裡。“他們做的事情也許現在並不是剛需,”劉洋說,“但是,也有一句話說,‘有一種剛需叫做不被時代拋棄’。”

悉見科技還很年輕,商業模式還在初步形成階段,但是對於從大型互聯網公司歷練過的團隊而言,這已經是一個清晰且經過思考的架構。在劉洋看來,“往前再推五年,是沒有問題的。”

對於AI領域而言,人才成為競爭的核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悉見在內部搭建培養機制;並且在外部,正與北京大學籌辦北大-信科悉見智能技術聯合研究中心,以實現空間智能、視覺計算相關的前沿課題研究和學術成果的轉化,併為多所高校院所的學生,提供專項悉見獎學金。此外,劉洋還表示,悉見還將發起“超級實習生”計劃,吸納更多頂級人才。

現在仍然還是個弱人工智能的時代。然而,讓AR設備成為每個人工作和生活的智能助理,讓每個人“隨時隨地,洞悉所見”的進程,已然起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