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油,别学医”

6月7号,高考的第一天,小编偶然在朋友圈翻到这样一张图

“高考加油,别学医”

“高考加油,别学医”,调侃中透漏着些许对医疗工作现状的无奈。

在多数人的眼里,医护工作是铁饭碗,受人尊敬,收入可观,但这些医护人员为什么要反对高考生学医呢?

因为客观来说,学医很苦。

我们先来看看医护人员的收入情况。

2018年1月9日在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年会上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

年龄在25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平均年收入44505.33元

26-35岁组为63278.59元;

36-45岁组是77002.48元;

46-55岁组86438.85元;

56岁以上组89624.10元。

从数据来看,医生收入与年龄成正比,平均工资并不算高。而且医生的平均工作时长一直都是很高的,男性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50.9小时,女性为49.79小时,均远超国家法定每周工作40小时。

在医疗纠纷方面,白皮书数据显示有38%的医师从未亲身经历过医疗纠纷,而2014年的调研结果显示,仅有27.14%的医师未遭受过暴力事件;在伤医问题上,34%的医师从未亲身经历过暴力伤医师事件,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但绝大多数为偶尔的语言暴力(51%)。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不辞辛苦的工作,还要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从5年制的医学生学习,到1年临床试用期,再而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如果中国医生在其职业生涯比较顺利的话,从医学生晋升到高级医生需要21年,即使工作后还需要不断学习进修。

作为一个工作强度高、风险高、执业成本高的“三高”的职业,其从业人员理应在社会上拥有更高的待遇。但是很显然,对医生的大力培养和医生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待遇。这也是为什么有45%的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医的原因。

虽然医师群体的工作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行业,但医师的执业环境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上还是善良的人占大多数,心智正常的人更多,只要医生们全心全意的救死扶伤,总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当医生发不了财,但只要认真工作也会衣食无忧。

医路坎坷,但心怀希望的人仍会坚持的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