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丨愛是相互促進,也是自我完善

愛是永恆的話題,幾乎人人都有自己對於愛的理解。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M·斯科特·派克認為,“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

《少有人走的路》丨愛是相互促進,也是自我完善

在這個前提下,有些被稱為“愛”的表現,實際並不是愛。

首先,書中講到一個比較顛覆的觀點:男女戀愛,尤其是“墜入情網”,不是愛,而是情感和心靈的一種退化。

退化的比較對象,是嬰兒。嬰兒剛出生時,分不清自己和世界的界限,被稱為“全知全能期”。

他以為我哭則世界哭,我動則世界動。七個月左右,他才逐漸意識到,自己和母親不是同一個人,從此開始發展自我意識。

熱戀中的情侶,類似“全知全能期”的嬰兒。他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彼此聯結的錯覺,沉醉在無所不能、幸福無匹的幻想中。此時,眼中的彼此簡直十全十美。

然而這個時候,兩人的自我界限並沒有擴展,只是發生了部分暫時性的坍塌。

時間久了,坍塌的部分恢復原狀,人又回到自我界限當中。這時,你會驚訝地發現,對方並不是熱戀中的模樣了。

是TA變了嗎?是你們都變了。

所以,墜入情網並非真正的愛,而是人類原始基因對於理性的征服。

其次,依賴不是愛。

在正常的關係中,人都應當有分工,各自承擔一部分責任。

但依賴症患者只想得到別人的愛,自己什麼也不想付出。失去別人的愛和照顧,對他們來說,就是世界上最恐怖的事。

如果沒有別人可依賴,他們可能轉而沉迷酒精或者毒品,將這些作為情感的替代品。

這哪裡是愛,簡直是跗骨之蛆,是精神勒索。

再次,全情投入,書中叫“精神貫注”,不一定是愛。

比如有的母親,永遠把孩子當成嬰兒來對待,甚至不能接受孩子長大成人的現實。

一旦孩子獨立,她就遭受重創,要麼重新生育,要麼養貓養狗,要麼迷戀別人家的嬰兒。否則,就可能患上嚴重的抑鬱症。

這裡有一段我非常喜歡的話:

“真正的愛,不是單純地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父母應該成為值得尊敬的指揮官,告訴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父母對子女的愛,遠非撫養這一層含義。它更復雜更深沉,也能給予更多、創造更多。

最後,“自我犧牲”不是愛。

依舊是前面的例子。母親永遠把孩子當嬰兒來養,明明付出很多,為什麼不是愛?因為,她的付出並非想要促進孩子的心智成熟,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一位牧師,妻子患有抑鬱症,兩個兒子大學輟學,整天無所事事。牧師帶著全家接受心理治療。

結果,醫生髮現,最有問題的其實是牧師自己。他一直在犧牲,但可以說是沉迷於為家人犧牲自我,所帶來的滿足感。

他替妻子和兒子收拾他們自己的房間,不允許他們自己打掃。即使內心不願意,他也要滿足子女、妻子的任何要求。

他殫精竭慮,為家庭奉獻全部精神,卻物極必反,成了全家人的病因。

過分的愛,就是傷害。別人力所能及的事,他偏要越俎代庖,只能讓對方產生無窮無盡的依賴性,忘記自尊和獨立。

所以,別再為年滿8歲的孩子繫鞋帶了。否則,到18歲,別人都在學習獨立的時候,他還得學習繫鞋帶。到28歲,別人都在學習成就事業的時候,他還得學習獨立。

其實,以上四種非愛,戀愛、依賴、全情投入、自我犧牲,都出自一個共同的心理:懶惰。在這四種情形中,關注對象是自己而非他人,即便存在奉獻,目的都是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少有人走的路》丨愛是相互促進,也是自我完善

真正的愛,需要付出智慧和力量,幫助你愛的人成長。它不是感覺,不是空想,而是全身心地付出。

這種付出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而關注最常見、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傾聽。

溝通大師尼基·斯坦頓在《溝通聖經》中講到,傾聽也是溝通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聽者甚至會主導溝通的走向,決定溝通的效果。

如果你的傾聽對象是6歲的孩子,努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聽的過程中,你是漫不經心還是饒有趣味,是尊重欣賞還是漠然處之,孩子都能敏銳地捕捉到。

而在聽孩子敘述的過程中,你不但會了解到他欠缺的東西,還可能意外發現他的特別之處。

通過傾聽,表現出對孩子的尊重,他便會認為自己是個出色的人,並且會給予你同樣的尊重。

用心傾聽是愛的表現。這需要把自己暫時放在一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對方身上。這同樣適用於婚姻。

許多人都意識到,夫妻之間發生問題,往往跟溝通不暢有關。而夫妻溝通的主要障礙,通常在聽。難怪有人說,夫妻吵架是“雞同鴨講”,兩人只顧表達,根本不嘗試理解對方的語言。

《少有人走的路》丨愛是相互促進,也是自我完善

愛不但伴隨著成長,也伴隨著風險。

首先,是失落的風險。

我們愛的人可能會由於各種原因離去,而我們能做的就是鼓起勇氣。勇敢,並不意味不恐懼,而是即使面對恐懼,也能坦然堅定,向未知的未來,邁出跋涉的步履。

其次,是獨立的風險。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開篇所言:“人生苦難重重。”我們投入愛,就註定要歷經無數風險。其中,最大的風險就是成長。

小時候,學會獨自出門就是成長。長大後,選擇喜歡的專業也是成長。成年後,攜手心儀的對象同樣是成長。

每一次,當我們獨自做出決定,為人生開啟新的篇章,都會留下成長的痕跡。

實現真正的自我,不墨守成規,享受獨立的快樂,就要承擔獨立的風險。

第三,投入的風險。

在感情中,究竟是該放肆,還是該剋制?其實很難由理智下判斷。有生之年,狹路相逢,很可能忘乎所以投入其中。

而這風險不僅是投入的狀態本身,還包括可能遭到的挑戰和辜負。

但真愛可貴,只要有一線可能,我們就會像詩中所說的那樣,“去愛吧,像不曾受過傷一樣。”

第四,衝突的風險。

我們常常以愛的名義去指責所愛的人。

《少有人走的路》丨愛是相互促進,也是自我完善

愛是一個大課題,研究的人多,各有道理,卻不一定能做好。就連作者M·斯科特·邁克自己,貌似洞悉了人生大智慧,也沒能書寫完美的一生。

他在媒體上公開承認,曾疏遠兩個子女,還發生過婚外情。在他去世前一年,與共同生活了45年的妻子離了婚。

可見,做到如他定義的愛,委實不易。

但也不妨以此為尺,量一量我們以為的愛。

我們的愛,是在促進自己和所愛之人的心智成熟,還是僅僅滿足對愛的幻想?

我們有沒有通過收穫和付出愛,擁有更寬廣的視野,成為更好的人?

看過一句話:“從前,不知道世界如此廣闊。如今,因為有你,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愛是相互促進,也是自我完善。即使做不到定義般完美,也值得拼盡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