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 丨褚時健傳:褚時健和他的家人們

很少有企業家像褚時健這樣,在過去幾十年間一直被人們討論。

他的身上有兩個顯著的標籤,一個是“勵志的褚橙”,講褚時健如何從最低點絕地反彈,重新走上人生巔峰。

傳記 丨褚時健傳:褚時健和他的家人們

雲南:褚時健攜妻帶子亮相發佈會 傳奇老人擁抱“互聯網+”

另一個是“悲情企業家”,曾引發大量關於在制度轉型期,企業家付出與所得匹配問題的討論。在財經作家吳曉波的《激盪三十年》中,這樣寫道:

“褚時健現象”是一面鏡子,照出了轉型時期的中國商業界在法制觀念和價值評判上的模糊、矛盾與迷茫。

看完了先燕雲、張賦宇版的《褚時健傳》之後,最大的觸動不是作為企業家的褚時健,而是家庭中的褚時健。

他是褚時健,但他在家庭中還有多重身份:兒子、丈夫、父親和爺爺。每個身份之間都有不同,但又有微妙的聯繫。


1、三個名字:石柱、時俄、時健

1928年出生於雲南省玉溪市華寧縣祿豐鄉矣澤村的褚時健,今年已經90歲了。而“褚時健”,其實是他的第三個名字。

傳記 丨褚時健傳:褚時健和他的家人們

Sunrise with lake reflections in Dali, Yunnan,

在上小學之前,他被家人叫做“石柱”,一個頗有古早氣息的名字。在他之前的兩個哥哥都在2、3歲時不幸夭折,家人希望這個名字,能夠護佑他健康長大。

進入村小學是小石柱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他有了一個正式的名字:褚時俄,而“俄”源自於“親俄親共”的時代背景。

這個名字伴隨他數年,直到他來到大城市昆明,就讀於龍淵中學,他給自己取了“時健”這個名字。“健”取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前兩個名字分別來自父母和老師,但中學時期的褚時健已經開始展露自己的鋒芒。從此的人生路上,自強不息成了褚時健的處事信條,伴他走過一個又一個的大風浪。

2、母親與妻子:最重要的兩個人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母親大多頗具“地母型”性格。

傳記 丨褚時健傳:褚時健和他的家人們

皮特爾·德·胡格,母親的職責,圖片來自有畫網

褚時健的母親便是這樣一個角色,她性情溫和、堅忍,極具包容性。在丈夫離世之後,一個人默默承擔起養育三個子女的重擔。

她不會抱怨,也很少直白地表達對孩子的愛。十幾歲的褚時健便開始分擔家庭的生計,幫忙烤酒、種果樹、墾地。烤酒要一直守在鍋爐旁,母親擔心兒子,但也只是默默地在門口觀望,看到兒子每隔兩小時就自動醒來,才覺得放心了。

從小耳濡目染的母親形象,深深地烙在褚時健的心裡,形成他關於女性的特有印象。但妻子馬靜芬顯然沒有辦法完全契合這一標準。

馬靜芬的父親是銀行襄理,家中條件富裕,從小在優渥的環境中長大。馬靜芬對於婚姻中另一半的期許,是要溫柔、體貼和足夠的關心。這對在苦難中成長起來的褚時健來說,實在是太難了。對於婚姻的不同訴求,免不了引起爭吵。

先燕雲在書裡講過一件事情。剛生完第二個孩子沒多久,馬靜芬和褚時健一起等車回戛灑糖廠。左等右等車還不來,褚時健等得著急了,就決定要走回去。馬靜芬委屈地掉了眼淚:丈夫為什麼不考慮自己產後虛弱的身體,讓娘倆步行幾十裡地。可在褚時健的經驗裡,農村的女人路邊生完娃,一會兒就起來走路了,哪有那麼複雜?

他無法理解妻子的心情,一心撲在工作上的他覺得,“愛”是厚重的責任感,“家”是他所有努力的心理支撐點。但貼心撫慰妻子情緒,太難了。

人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會帶到核心家庭中去,但並非一成不變。

在經歷了下放農場、雲南煙王、牢獄之災、女兒離世等人生變故之後,褚時健也在悄悄地改變。馬靜芬後來被檢查出患有結腸癌,褚時健便在每天的餐桌上單獨為妻子準備一盤菜,在生活的點滴裡無聲地表達愛。

就像許多老一輩的愛情,經歷了無數的艱辛,終於被時間打磨成了溫柔的模樣。過往的齟齬和爭吵,可以在午後的陽光裡,雲淡風輕地訴說。

3、女兒和孫輩:愛的匱乏與彌補

在《褚時健傳》裡,褚時健有兩次落淚,一次是得知女兒褚映群自殺離世的消息,一次是拿到女兒的骨灰。一個無比強大的人,內心終究有一塊最柔軟的地方。

傳記 丨褚時健傳:褚時健和他的家人們

父親和女兒一起玩

褚映群的童年是和父親在大山深處度過的,物質條件極為匱乏。即便如此,每次下山都要留兩毛錢給女兒買一杯最愛的甜水。有一次甚至還買了三塊五一斤的奶糖給她,這些微薄的甜意,大概是她當年生活中最大的慰藉。

但褚時健陪伴孩子們的時間很少。他像一個太陽,在廠裡、田間、工地發光發熱,沒有什麼時間和孩子交流、玩耍,甚至有鄰居懷疑孩子是不是他親生的。

褚映群和褚一斌姐弟倆,對父親也缺乏足夠的親近感。父親的性格很急,沒有足夠的耐心。從小體質弱的褚一斌在三四歲的時候,走路經常摔倒。父親走得快,回頭一看孩子摔倒了,第一反應不是跑過去看他有沒有摔傷,而是覺得他怎麼走得這麼慢。

和子女的關係稍顯疏離不同,褚時健對孫子、孫女和外孫女圓圓非常照顧。在外孫女圓圓坐月子期間,每天都要給她燉雞湯,還經常邀請孫輩們到他家裡吃飯。

褚映群曾對先燕雲說:

“對我老爸,我從來不會提要求,不會訴苦,因為我的老爸太堅強。我覺得,他甚至連表達感情的話都不會說。現在到我們家,你會看到他做家務、逗娃娃,對我的女兒和侄女很好。我覺得,他好像是把沒有給我們的給了第三代。”

在複雜的時代背景中成長起來的褚時健,生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最重要的目標。工作、事業意味著可以讓家人過上溫飽的生活,這是作為兒子、丈夫和父親的首要職責。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儲愛槽理論”,一個人從父親、母親那裡得到的愛,都儲存在一個愛的容器裡,在自己成為父母之後,傳遞給下一代。

14歲時父親被炸傷,褚時健開始協助母親支撐起整個家庭,早早投入了冰冷的生活之中,成為一個“大人”。

他的內心深處是極愛子女的,但在愛的能力和技巧又有些匱乏。女兒離去引發的內心巨震,也讓他逐漸學習和領悟,與孫輩的親近關係,更像是一種隔代補償機制,用這種方式去填補心中的遺憾。


毛澤東有兩句詩:彈洞前存壁,今朝更好看。

從事業角度來看,褚時健有過成功,有過失意。但每一次的跌倒都不曾成為他放棄的理由,而是能從最底部重新積蓄能量,開闢新的事業圖景。

外部世界的鮮花與掌聲、讚許與爭議是褚時健的人生主色調,但家庭對他更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他在90歲時選擇退居二線,把企業交給家人管理,自己和妻子迴歸平淡的生活。他的身份又迴歸到溫和的丈夫和父親、慈祥的爺爺和外公,這樣的他會有不一樣的幸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