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貨” 教育孩子是人類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 學問,它比任何工作都難。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無論你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孩子,你都沒辦法反悔或者“退貨”。

孩子的命運掌握在家長手上。無論父母事業上多麼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 失敗。把天才培養成庸才,是對家庭和人類文明最大的犯罪。

由於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我們大概連改錯的機會也沒 有,連補償的機會也沒有,所以我們只有把這個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這幾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

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二、別錯過孩子發展的關鍵期 發展的關鍵期: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

如果在發展關鍵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 教育,他學習起來既快又好,往往能夠收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關鍵期,學習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甚至 將永遠無法彌補。

1、你瞭解多少孩子發展的關鍵期?比 如:

★學習咀嚼關鍵期(6個月)。

★秩序規範關鍵期(2.5—6歲)。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 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到長大也不會改 變。“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語言發展關鍵期(3—6歲)。

★想像力發展關鍵期(2—8歲)。

★文化敏感期(6—10歲):這個時 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 題特別多。應該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

★黃金閱讀期(8—14歲):如果錯 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閱 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 憾。

★獨立關鍵期(12—15歲):這一段抓不好,孩子將永遠長不大。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2、重新認識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 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階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愛:德行禮儀, 品格氣質。母 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

父性之愛: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規律:孩子成長需要的母性之愛呈遞 減趨勢,父性之愛呈遞增趨勢。

嬰幼兒階段:母性之愛80%,父性之 愛20% 小學低年級:母性之愛70%,父性之 愛30% 小學中年級:母性之愛60%,父性之 愛40% 小學高年級:母性之愛50%,父性之 愛50% 初中階段:母性之愛40%,父性之愛 60%

中小學銜接階段是孩子成長的浪漫階段的結束和精確階段的開始;是由母愛為 主向父愛為主的過渡期。這一時期,母性之愛應該適當減少,父性之愛應該適當增加。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三、給家長的“8條建議"

1、(說給父親)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

孩子讀初中之後,更需要父親的關懷。作為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 育責任,一定要記住: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與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更優秀。據研究機構調查:與父母一起進晚餐的初中生,能獲得較好的營養,較高的學業成績,很少出現抽菸、喝酒、吸毒、打架等。不要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 不要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育。

2、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孩子的問題大 多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藥”。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範本”。身教重於言教。做父母的,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 把孩子當人,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兒童不是尚未 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孩子進入初中之後,極易將自己封閉起來,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 到與孩子溝通的語言密碼,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兒童教育學、 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瞭解孩子不 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律,經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麼,在做什麼。

4、一定要管孩子,關鍵是怎麼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養“正常的 人”。 “一隻手”、“一隻眼”和“一根筋”教育 均不可取。換一種思路教育孩子。 努力豐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5、做一個懂愛會愛的家長。不少父母愛得糊塗,愛得錯位,有時 又愛得過分。 不要培養“超級嬰兒”。愛是一門藝術。愛需要表達也需要行動。有時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愛要適度,不要讓你的愛氾濫成災。 溺愛的結果是傷害。

6、不能當眾教育孩子。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給長輩或保姆。

8、在孩子面前多誇老師。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老師。家長和老師是同一戰壕的戰友,一定要與老師結成同盟軍。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絮絮叨叨訴說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甚至與老師爭吵,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 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