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將水患變水利——改革開放40年我市洞庭湖三期治理紀略

大益陽客戶端記者 李偉 通訊員 姚進群 詹萬春

暮秋時節,美麗的南洞庭湖碧波盪漾,成千上萬的白鷺、白鶴、中華秋沙鴨等鳥類在湖面嬉戲、飛翔,湖灘上成片的楊樹隨風搖曳……織成了一幅詩意盎然的生態美景圖。

滔滔長江水,蒼蒼雲夢澤。從過去的水患頻發、災難不斷,到如今的“浩浩湯湯”“百舸爭流”的壯美,“岸芷汀蘭”“漁歌唱晚”的和諧,“沙鷗翔集”“鶴鳴於皋”的繁盛,洞庭湖區人民一代代的風雨砥礪、薪火相傳,寫就了一部氣壯山河的洞庭湖治理史詩,號稱生命之源的洞庭湖水,正在被人們馴服,潤澤湖鄉……

【回眸】1988年8月下旬至9月底,我市(當時的益陽地區)遭受歷史上罕見的秋季洪澇災害。自8月20日至9月14日 ,共發生6次明顯暴雨過程,平均降水量達564毫米,為歷史同期平均降水量的7.5倍。同時,長江及湘、資、沅、澧四水上游連降暴雨,雨水湧入洞庭湖,造成湖區外河內湖水位陡漲,山丘區山洪暴發。湖區2l6個鄉鎮(場)受災,潰決大小巴垸42處,淹沒耕地43195畝,其中農作物受災面積270萬畝。湖區有62.7萬戶、284.44萬人受災,中有重災民72.1萬人,死亡35人、傷601人。

【綜述】在湖南省的地圖上,南洞庭湖像一口鐵鍋橫放在益陽境內。湖區東南西北四個方面均有河系入口,水系交錯,河湖縱橫。118個小洲和108個湖泊星羅棋佈,使得南洞庭湖有著“萬洲迷宮”之稱。複雜的水文和地理環境,讓一代接一代的益陽人民不斷重複演繹著一部與天鬥與水搏的艱辛歷史。

解放前,洞庭湖年年氾濫,水災頻繁。解放後,為了消除水患,黨和政府對洞庭湖進行了全面的整治。1950年至1985年,史稱洞庭湖治理第一階段,共歷時35年。在遭遇1949年、1952年、1954年特大洪水後,各級黨委政府帶領湖區人民連年開展堵口復堤和並垸整治。到1985年,湖區堤垸合併為24個,其中重點垸4個、蓄洪垸6個、一般垸14個。經過治理,洞庭湖區基本構築起以堤防為基礎,防洪水庫、蓄滯洪區、河道整治相配套,電排建設和其他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

從1986年開始,國家實施啟動了為期10年的洞庭湖近期防洪蓄洪建設,即洞庭湖一期治理工程。治理內容主要包括堤防建設、安全轉移設施建設和洪道整治及通訊報警設施建設等4項工程。在一期治理工程中,益陽將瓊湖、石磯湖、安寧、永合四垸納入長春重點垸統一治理,將申家灘垸併入永樂垸改稱永申垸,新增新橋河上垸為一般堤垸,通過一期治理,全市堤垸總數為20個,其中重點垸4個,蓄洪垸6個,一般垸10個;共計一線防洪大堤長901公里,大堤涵閘577座,保護面積33.83萬公頃。洞庭湖一期治理10年,湖區累計完成土方6540萬立方米、石方 77.5萬立方米、砼與鋼筋砼12.5萬立方米,累計完成投資 3.93億元(其中國家投資1.59億元),洞庭湖堤垸575公里一線防洪大堤按抗解放後最高洪水位加六級風不漫不潰標準進行加固,對77公里兩水夾堤進行填塘固基、13個重點間堤進行加修、243處大堤涵閘進行整修接長,洞庭湖重點垸防洪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所建項目工程經受了1988年洞庭湖歷史少見的秋汛考驗,還相繼抗禦了1993年、1995年、1996年、1998年的幾次洪水。

期間,1987年至1994年還啟動了蓄洪垸安全建設,共建安全樓1276棟、24.862萬平方米,安全臺139處、43.9256萬平方米。 (下轉第4版)

【閃回曆史】1999年7月23日11時40分,資陽區民主垸因搶險無效潰決。18時,大堤決口撕開80多米,全垸13萬多人、17.2萬畝耕地受災。7月24日10時,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趕至資陽區民主垸視察災情,慰問受災群眾和援益部隊官兵。朱鎔基總理聽取該垸潰決情況的簡要彙報,指示要切實做好災民安置、生產自救和災後重建工作,並確保今後不再潰垸;要求把洞庭湖列為國家大河大湖的治理規劃進行重點治理。

【綜述】洞庭湖的一期治理工程1996年全部完工,順利通過國家水電部、國家計委的竣工驗收。最值得一提的是,該工程一邊建設,一邊受益,相繼經受了1988年、1996年、1998年幾次特大洪水考驗。儘管在幾次超歷史洪水的襲擊下,益陽出現了潰決堤垸,但真正通過一期治理而潰決的堤垸極少。

從1996年開始,國家繼續啟動實施洞庭湖二期治理工程。我市層面建設內容包括重點垸堤防加固,南洞庭、藕池河洪道整治,大通湖東垸、共雙茶垸蓄洪垸的建設,平垸行洪,電排更新改造,水利血防滅螺及河湖疏浚等七大項目。從1996年至2008年,洞庭湖區完成總投資8.34億元(其中國家投資6.96億元),完成土方5萬立方米、拋石100萬立方米、砌石38萬立方米、砼及鋼筋砼40萬立方米,加固培修大堤83處35公里,填塘固基213處506公里、堤防護腳護坡300處344公里、處理病險涵閘295處。1997年後國家將共雙茶垸和大通湖東垸定為先行建設垸,共投資建設安全臺9個、安全區1個。通過二期治理,湖區重點垸堤垸抗洪能力進一步提高,每遇高洪水位,堤防病險發生率明顯減少。

與湖區堤防建設發展同步,國家從以工代賑經費中安排專項資金用於洞庭湖區電排更新改造,共計投入以工代賑資金3.25億元,改造更新電排896處、1608臺20.0651萬千瓦,湖區電力排灌設施大為改觀。從2003年開始國家先後投入4億多元,啟動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項目建設,明山、新河、小河口、紫紅洲、育新、永豐等泵站相繼實施了更新改造,湖區排漬能力大大提高。同時,湖區垸內渠系配套建設也得到巨大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興修塞陽河、五七河、南茅河、爛泥湖撇洪河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基礎上,二期治理洞庭湖區建成大小渠道近2萬公里,渠系建築物2萬處,大堤進出水閘588處,湖區生產生活條件大大改善。

1998年洞庭湖區大洪水後,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災後重建、整治江湖、興修水利”的戰略決策,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幹堤、疏浚河湖”的綜合治理方針,國家投入專項資金59221.4萬元啟動洞庭湖區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及移民建鎮項目建設,截至2005年7月底,全市新建移民安置用房139648間,92處堤(巴)垸、洪泛區移民按計劃進行了安置搬遷。通過加大地方各級配套投入,移民新區文化、教育、衛生、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到位,新區移民安居樂業。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及移民建鎮工程的實施,不但使部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有了保障,而且增加洞庭湖區蓄調洪面積近100平方公里,增加洪水調蓄容量5億立方米,社會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閃回曆史】2014年4月14日,國務院正式批覆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標誌著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根據規劃,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要立足保障生態安全、水安全、國家糧食安全,加快解決血吸蟲病、城鄉飲水安全等突出民生問題。要根據《規劃》要求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編制實施重點領域專項規劃,落實協調推進機制,抓緊推進重點工作和相關項目實施,合力解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綜述】通過一、二期治理及三峽工程建成運行,洞庭湖防洪形勢得到改觀,為洞庭湖綜合治理創造了條件。針對湖區重點垸堤防加固工程基本完成,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嚴重滯後的現實,我市及時提出轉變治理思路,啟動新一輪洞庭湖治理工作,將洞庭湖綜合治理作為水利建設重點,列入治理規劃,啟動了以蓄滯洪區建設為重點,總投資129億元的《洞庭湖區治理近期實施方案》,項目從2009年開始啟動建設,正式邁向出從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重要一步。

這一期間,我市啟動實施了“三大垸”安全建設一期工程,項目位於南縣大通湖東垸及沅江共雙茶垸,項目總投資14.7537億元,其中國家投資9.3911億元;南縣9小垸堤防加固工程,包括南縣南漢、南鼎、和康三垸,總投資達10.8136億元;資陽區民主垸圍堤加固工程;水利血防工程;三峽後續項目;堤防加固及堤頂道路砼硬化等重點工程。“重點垸”“重要一般垸” 堤防加固工程前期工作也基本完成。

2016年3月,根據《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我市啟動實現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整治五大專項行動:圍繞修復水生態,實施溝渠塘壩清淤增蓄專項行動;圍繞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實施畜禽養殖汙染整治行動和河湖圍網養殖清理專項行動;圍繞城鄉生活汙染防治,實施河湖沿岸垃圾清理專項行動;圍繞工業點源汙染防治,實施重點工業汙染源排查專項行動。按照“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綜合治理、長效管理”的原則,以保障民生和改善水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推進“引水、蓄水、配水、活水、清水、防水”,積極開展溝渠塘壩增蓄,促進洞庭湖區生態環境良性發展。

隨著洞庭湖綜合治理的順利推進,期待已久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場景開始呈現在八百里洞庭,昔日困擾湖區人民的“水患”正逐步嬗變成“水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