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琴,怎樣注意音樂的歌唱性

許多鋼琴教育家及演奏大師常在教育中極力提倡演奏要有歌唱意識。

為什麼很多人的演奏機械死板,毫無生氣?或許癥結就在缺乏歌唱性上。有聲或無聲(內心)的歌唱與演奏相結合,能夠讓我們的演奏更有感染力,更加能傳達演奏者的情感。

音樂的旋律總是在流動著的,樂句經過起句——推動——走向高點(高潮)——收束結尾,這是音樂語彙的基本方式。把這些樂句的結構表達清楚,像平時講話一樣有語調、語氣、呼吸,就能賦予音樂自然的生動性,使之“像說話一樣”。

注意呼吸

說到呼吸,我深有感觸。在任何一種生命體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永遠都是呼吸。當一個人剛出生時,用什麼來證明他是活著的,那只有呼吸。如果一個人停止呼吸,她的生命便隨即終止。當音樂藝術出現的時候,人類首先是用嗓音,聲音和語言將音樂唱出來和表現出來的。任何音樂都是被呼吸所分解的。任何一個從事吹奏樂的演奏家,任何一個絃樂演奏家,都懂得這一點。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歌唱家一口氣唱完兩三分鐘的歌曲,很容易想象得出,聽這種歌唱要有多麼受罪。巧妙的呼吸是任何一種演奏活動的神經。每當學生演奏她自己不知是什麼旋律的樂句時,我便會讓他唱出來,慢慢體會音樂的呼吸。

練琴要動腦

有的學生練琴經常不動腦筋,純粹是機械般的演奏——至少在練習一個艱難樂段是這樣。在學習新曲目時,首先要看樂譜的調性調式,拍號,形成一個總的概念——要用腦,然後找出最困難的段落,標出指法——要用腦。指法非常重要,可能決定一個樂句是否能連貫,指法是把握性的基礎。有時,需要很慢的彈奏一首樂曲,以便鞏固對某一部分的記憶。慢奏同樣幫助檢查音符的準確性及句法,因為慢速彈奏時,如同看到慢放的電影一樣,你看到每一個細節,並同時加強了記憶。能更清楚的看到不同的曲式和和聲的組合等。

要讓琴鍵歌唱,怎樣唱?

簡單的說就是要把內心的感受、感情通過柔韌的手指在琴鍵上唱出來。實際上是心在歌唱。聲音只是傳達感情的媒介,嗓子、樂器都是發聲的器官,它們只有發自內心才能唱或彈出優美如歌的聲音來。

所以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聲音是由內心發出的,是由於對客觀事物有感而發的,有什麼樣的感情就會有什麼樣的聲音。沒有感情,聲音再純淨再華麗也是無生命的,蒼白無力的。猶如人們說話:心情好,說起話來就和緩、悅耳動聽;煩躁、憤怒就急速、粗厲。前者是悅耳好聽的關鍵;後者是動聽感人的關鍵。

其實音樂也是一種語言,一種國際語言,直接表達感情的語言。

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認為:音樂是最崇高的藝術,它對情感最敏感,它可以表達人們各種情感的波動與轉換,是“感情的速記”。李斯特也認為音樂有一種最高的性能——“它能夠不求助任何推理的形式,而複製出任何內心運動來;

它是具體化的、可以感覺得到的我們心靈的實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