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儘管他背叛了漢朝,但還算是漢人的民族英雄

有這麼一個人,他在漢朝最衰弱的時候,挾持了漢帝,架空了漢室的統治,而且他的兒子直接就代漢自立。但他卻

維護了漢人的地位,抗擊了異族的侵略,也算得上是漢族的民族英雄。

想必你也猜到了,這個如此複雜的人,就是一代奸雄曹操。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大家都知道了,但他抗擊外敵的功勞卻被人忽視。今天一笑要講的,就是他擊敗異族後,唱出的一首詩歌《觀滄海》。

《觀滄海》,儘管他背叛了漢朝,但還算是漢人的民族英雄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儘管他背叛了漢朝,但還算是漢人的民族英雄

《觀滄海》賞析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曹操集》,《觀滄海》是後人根據第一句話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這首詩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一時興起所作。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則展示了一個大全景——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

接下來就是拉近鏡頭,進行具體描寫。在“竦峙”的山島上,“樹木叢生,百豐茂”,在秋風蕭瑟中的“澹澹”海水,波瀾壯闊,洶湧起伏。此四句氣勢非凡,表現出作者面對蕭瑟秋風仍壯志未已的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四句是作者的想象,面對浩瀚的大海,彷彿看到了日月星辰都從中升起,由此顯現出曹操豐富的想象力和雄偉的氣魄,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最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雖為結束時的固定用語,也表明曹操是以詩歌來表達志向。

這首詩通篇寫秋景,卻跳出了文人“悲秋”的套路,以壯闊氣象寓情於景,沉雄健、蒼涼慷慨,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這首詩的風格也是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宋人敖陶孫說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本詩可以得到印證。

《觀滄海》,儘管他背叛了漢朝,但還算是漢人的民族英雄

《觀滄海》,儘管他背叛了漢朝,但還算是漢人的民族英雄

收復烏桓,曹操也是個民族英雄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作為一個奸雄出現的,實際上曹操是被“汙名化”了。且不說曹操確實做到了“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王,幾人稱帝?”,光從抵禦外侮、抗擊異族方面,曹操的功績也是被選擇性的忽略了的。

《觀滄海》,儘管他背叛了漢朝,但還算是漢人的民族英雄

《觀滄海》,儘管他背叛了漢朝,但還算是漢人的民族英雄

《觀滄海》,儘管他背叛了漢朝,但還算是漢人的民族英雄

要知道,從春秋時期開始,漢人的王朝就一直受到遊牧民族的侵襲,為此還建起了萬里長城。東漢末年,看到漢朝統治搖搖欲墜,異族賊心又起。其中,匈奴於扶羅單于與白波賊等寇擾河東與河內,羌族北宮伯玉聯合了漢人邊章、韓遂發起了叛亂,其中威脅最大的,當屬烏桓。

烏桓,也稱烏丸,原與鮮卑一樣,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本受漢護烏桓校尉管轄,南遷到今遼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內蒙古河套一帶後,逐步發展壯大。公元187年,遼西烏丸首領丘力居與張純起兵叛亂,丘力居死後,蹋頓率三郡的烏丸族與袁紹結盟聯手,獲得了單于的封號。

蹋頓這個人還是挺厲害的,有勇有謀,是遊牧民族中少數有腦子和眼光的人。陳壽甚至把他比作了匈奴打敗了劉邦的首領冒頓(陳壽《三國志》:“蹋頓又驍武,邊長老皆比之冒頓,恃其阻遠,敢受亡命,以雄百蠻。”)。本來丘力居死後應該是他的兒子樓班繼位的,但蹋頓卻代立為單于,並總領右北平、漁陽、上谷三郡的烏丸部落,而且各部眾都聽從他的號令。

官渡之戰後,袁紹病亡,他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為了權利的鬥爭發起了內戰,曹操趁此坐收漁翁之利,殺了袁譚,重創袁尚。袁尚只能同袁熙一起,逃往烏桓,向蹋頓求助。袁氏兄弟帶來大批的追隨者,與蹋頓的兵馬聯合後號稱北方霸主,以收復袁紹領土之名,湊集了30多萬大軍開始進軍中原。

當時北方防衛空虛。沒多久,蹋頓光在幽州就掠奪了十多萬戶的百姓的財物,嚐到甜頭後,蹋頓又帶兵攻打了支持曹操的昌鄉縣侯鮮于輔。這下可把曹操惹毛了,決心要親自率兵擊潰這頭來自北方的狼,永絕北部的憂患!

公元207年的五月間,曹操正式出兵討伐蹋頓。但是曹操此次出征的運氣似乎不太好——當時正是夏初,連日大雨不斷,讓行軍的道路變得異常泥濘,難以行走,而且蹋頓又派兵死守各大交通要塞,曹軍受阻。

這時,在當地搞烏托邦建設的田疇跑了出來,向曹操提出妙計。於是曹操下令撤軍,並故意放出“現天氣炎熱、道路難走,留待秋冬之際再攻打”的消息,蹋頓信以為真,放鬆了戒備。

暗地裡,曹操以田疇率部曲為嚮導,找到一條已被棄毀二百多年不用的小路,上徐無山(今河北遵化東),輕騎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帶),於崇山峻嶺中疾行數百里。8月,曹軍突然出現在距烏桓大本營柳城約200裡處,與烏桓後軍於白狼山遭遇,袁尚、袁熙與蹋頓等只能倉促迎戰。

曹軍人數雖不佔優勢,但都是曹操野戰軍中的主力部隊,訓練有素。曹操登高審勢,見烏桓軍陣列不整,遂以帥旗授張遼,令其統軍急襲。曹軍以有備攻無備,烏桓軍頓時大亂。軍陣一亂,敗勢即定,亂陣中蹋頓被斬,全軍崩潰,曹軍俘二十餘萬口,曹操北征烏桓大勝而歸。至於袁氏兄弟,雖然僥倖逃脫,但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後,被公孫康作為結好曹操的禮物,一併斬了,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從此煙消雲散。

曹軍回師沒有再走來時難走的路,而是沿著海邊行軍。途經現秦皇島附近的碣石山時,曹操登山觀海,豪情大發,臨海賦詩,為我們留下了千古名作《觀滄海》,也成就了一段抗擊異族的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