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技術更迭中抓住風口?23位青年創新者分享經驗

科技創新為上海的實體經濟注入新動能,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而青年人才更為重要。

10月29日下午,2018浦江創新論壇“科技創新青年造就者圓桌峰會”舉行,這場今年新設置的圓桌峰會,集聚了23位45週歲以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青年科學家、創新創業先鋒。技術的更迭,讓這些人抓住了風口,並在持續更替的技術週期中,更多的青年學者強調了堅持。

上海市委副書記尹弘在致辭中說:“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推動城市進步的第一資源。我們把人才工作擺在突出重要位置,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更加註重培養、集聚、用好青年人才,更加註重青年人才的事業發展。”

如何在技术更迭中抓住风口?23位青年创新者分享经验

自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青年始終站在創新創業的時代前端,以青年人為主體的城市移民成為了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為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前院長,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CEO吳甘沙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科技行業的青年人首先要相信力量。他本人相信存在技術週期,並加入了每一個技術大潮。此外就是練好技術,等待時機:“像(今日頭條)張一鳴、(美團)王興,就是抓住了這樣一個時機,此前他們也一直在學習和積累。此外,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行動力去實踐。”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合刃科技創始人王星澤認為,科研就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就是要突破,且方法只有兩個,死磕和跨學科汲取靈感。

除了對學科、技術的探討,上海的科研環境也引發了熱議。2017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3.93%,比全國水平高1.8個百分點。

吳甘沙對記者說,現在上海把人工智能作為科技創新的突破點,“我們公司在上海有上百人,這有一個很好的氛圍。任何一個地方需要實現產業集聚,都需要人才密度,沒有密度化學反應起不來。第二是政府對於創新的鼓勵。另外,上海的優勢就是資本,這個對於科技創新的推動也不可忽視。所以上海成為了一個非常理想的場所。”

王星澤表示,政府方面也一直在幫助他們落戶上海,而且他們對技術和產業的理解也非常深刻,對於科技創新是真心支持,“我們馬上會在上海落戶一個研發中心,這是作為我們目前在武漢、深圳、硅谷和美國威斯康辛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

北京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助理教授李婧認為,上海是一個相對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化的城市:“在上海,如果有很多不同領域的年輕人可以有經常自由交流的機會或是環境,這肯定對年輕人的發展有很大幫助。”

如何在技术更迭中抓住风口?23位青年创新者分享经验

不過,在湯森路透集團評選的2017全球“高被引”科學家3538人次中,中國入選300人次,其中上海入選25人次(以所屬第一機構為準)。在決定學科、領域創新發展方向的全球頂尖專家層面,上海還缺少與創新中心地位相匹配的競爭力。

在推進上海全球科創中心的建設中,上海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具體措施。2016年上海發佈“人才30條”,今年9月又發佈《關於加快推進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辦法》,圍繞人才隊伍、數據資源、技術創新、空間生態、資本力量等五大發展要素推出22條具體舉措。

“今年我們又圍繞高峰人才推動了一個工作計劃,主要目的就是想盡量按照創新創業人才發展的需要提供相應服務,創造相應條件。”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委員會副書記章衛民表示。

上海市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黃文新在10月首屆G60科創走廊人才峰會上表示,上海特別重視海內外人才,下一步還將繼續優化服務,例如,國內學生及留學生的落戶問題,將會網上處理並簡化辦理手續,避免人才來回跑很多遍。

浦江創新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表示,“在產業變更興起的歷史洪流中,我們中國當今青年在時代的劇變中一定不要忘記自己的信仰和使命,堅定對國家和民族的自信,立下在科技創新過程中改變中國的志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