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童魚:一直長不大的「大頭娃娃」

上海人教訓讀書不開竅的小孩,常常說“黃魚腦子。”原因是黃魚腦袋裡有一塊耳石,堅硬不易碎,意思與北方話裡的“榆木腦殼”差不多。

梅童魚:一直長不大的“大頭娃娃”

其實,這塊耳石正是一大類海魚的標誌。“石首魚科”囊括了大黃魚、小黃魚、梅童魚、黃姑魚、鮸魚、黃唇魚、毛鱨魚等在內的十幾種,有意思的事,每一種都是出名的海味。其中價值最高者當屬物以稀為貴的大黃魚,但滋味卻各有擅場。單論我個人所嗜,梅童魚可為魁首

梅童魚:一直長不大的“大頭娃娃”

梅童這個好聽的名字來自浙東方言,也就是著名的“唐詩之路”橫穿之地。唐詩裡有“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的句子,換作梅下童子,也能讓人聯想到高士、隱逸之類古雅的意向。

事實上,“梅”指的是節令:梅子熟的季節,也是此魚最肥美的光景;“童”指的是體型:梅童長得童稚可愛,最大的也不過10公分左右,頭很大,浙有句歇後語“一簍梅童——都是頭”,不識貨的以為它是小黃魚,稍微懂點的則容易將它和大黃魚苗混淆。但事實上,它就是這個長不大的品種,和小香豬、茶杯泰迪一個意思。

梅童魚:一直長不大的“大頭娃娃”

至於滋味,梅童也介於大黃魚和小黃魚之間——既有大黃魚那種蒜瓣狀的紮實肉質,又有小黃魚細膩綿密入口即化的口感。寧波人喜歡用雪菜煮黃魚,名為“大湯黃魚”,是大小宴請不可或缺的一道大菜。但梅童太小了,配上雪菜容易喧賓奪主,所以正宗且講究的做法是清湯梅童里加入雪菜汁,代替鹽。成菜不見一粒雪菜,湯汁卻有著魚鮮和雪菜鮮的複合味道,堪稱絕品。

如果是更新鮮的梅童,剛捕上來那種,只有清蒸才配得上它的格調。一注紹興黃酒、一撮薑絲、幾滴香油和一小勺鹽,別的什麼都不用放,其味之鮮甜,除了血蚶勉強匹敵,別的海鮮都無法望其項背。

梅童魚:一直長不大的“大頭娃娃”

抹乾魚身是清蒸梅童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沖洗後的魚體還積存著水分,往往會隨著蒸制的過程流入碟底,這使魚肉的鮮味頓失。所以有經驗的廚子,一定會在入蒸屜之前小心除去魚身上殘留的水,並在碗口扣上盤子,防止蒸汽凝結滲入

除此之外,梅童也適合酥炸、幹煎和紅燒。我在杭州吃過一頓紅燒的,是拿梅童與豆腐魚一起烹製,放了大量糖,符合江浙人的口味。兩種都以柔嫩而著稱的魚在一起,分外滑潤可口。

梅童魚:一直長不大的“大頭娃娃”

經過冰凍、不甚新鮮的梅童也不能浪費,製作“梅子烤”就是最好的歸宿。浙東地區將鹽漬乾製後,可以直接食用的小魚乾稱為“烤頭”,豆腐魚乾叫“龍頭烤”,梅童加工後則叫“梅子烤”。它是烤頭中的上品,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加香油蒸。我最喜歡的吃法是把梅子烤掰碎,加到蔥油拌麵裡,那份鹹香,想起來就口水不止。

梅童魚:一直長不大的“大頭娃娃”

其實廣東人也吃梅童,他們稱之為黃皮頭。但不知是烹飪不得法,還是食材品質遜色,總不如浙東地區的滋味地道。我在廣州吃過加了面豉醬的梅童,肉質一樣細膩,可惜豉味濃烈,破壞了梅童天然的鮮甜,令人扼腕。

新鮮梅童的耳石富含磷質,是銀白色的,能在暗夜裡發出螢石的光亮。一旦不新鮮了,就會發黑變暗。小時候吃梅童,最大的樂趣就是撿出幾粒耳石向隔壁家小姑娘獻寶,如今海產日漸匱乏,野生大黃魚早已絕跡,蒐集梅童耳石這種遊戲,恐怕也與這一代小朋友無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