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宰相武元衡上朝路上遇刺身亡,這背後究竟有什麼陰謀?

熊掌大人


【文藏來答】宰相武元衡遭橫不測,與當朝唐朝的藩鎮割據亂象有關。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主張武力削弱藩鎮割據,因此得罪了藩鎮節度使。大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天未大亮,宰相武元衡被殺了,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裴度也遇刺深受重傷。

(網絡配圖)

先是元和九年(814年)九月,淮西節度使去世,其子吳元濟匿喪不報,並舉兵叛亂。從安史之亂後,節度使一向各自割據,大都是半獨立的狀態。這次吳元濟公然反叛,唐憲宗決定大力整治節度使們。

第二年(元和十年)五月,唐軍戰事失利,唐憲宗派當任御史中丞兼任刑部侍郎裴度,前往蔡州撫慰打仗的唐軍。裴度幸不辱使命,回朝後,向唐憲宗分析了戰況,並向唐憲宗舉薦了一員大將。唐憲宗根據裴度的建議進行戰略調整,唐軍很快佔據優勢。

(網絡配圖)

因為朝廷的軍隊形勢大好,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淄青節度使李師道都坐不住了,他們知道一旦朝廷拿下淮西節度使,接著就要對其他不安分的節度使們下手了。王承宗和李師道上奏朝廷,替吳元濟求情,但朝廷沒有答應

於是,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的牙將到中書省,找宰相武元衡理論,因出言不遜,被武元衡大罵一頓趕出來。牙將是唐朝節度使的心腹將領,他們常以父子相稱,這次武元衡拒絕了王承宗的奏請,且罵了他的牙將,於是王承宗非常恨武元衡。

(網絡配圖)

因此,王承宗與李師道合謀,派人火燒河陰倉庫,把江、淮一帶集中在這裡的所有的糧食、布帛都燒燬了,切斷唐軍補給,並拆毀唐軍進攻蔡州的橋樑。更狠的是,他們派出殺手,去刺殺朝廷的主戰派領頭人——宰相武元衡、御史大夫兼刑部侍郎裴度。

(網絡配圖)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天色未亮,大唐宰相武元衡在夜色中乘車趕赴大明宮上朝。馬車剛出靖安坊的東門,突然有刺客衝出,吹滅燭火,刺中武元衡肩膀。而後又有一波殺手衝入,殺散武元衡的侍從,然後拉著武元衡的坐騎,到隱秘的角落殺了武元衡,並砍下他的頭顱揚長而去

(網絡配圖)

與此同時,刑部侍郎裴度剛出從通化門,也遭遇了刺客

。刺客向裴度擊刺三劍:頭一劍砍斷了裴度的靴帶;第二劍刺中他背部,幸好只劃破內衣;第三劍因裴度帶著氈帽,頭部只受輕傷。裴度跌下馬來,刺客又揮劍追殺。裴度的隨從王義便抓住刺客急聲呼救,隨從王義被砍斷一臂。裴度滾進溝裡,刺客以為裴度已死,這才離開。當其他騎馬乘車的官員陸陸續續走過靖安坊和通化裡時,才發現被刺的是武元衡和裴度。

(網絡配圖)

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打擊主戰派的企圖並未奏效。唐憲宗震怒,任命大難未死的以裴度繼任武元衡的宰相之位,主持討伐事宜。三年內,朝廷分別收回了叛亂的淮西節度使、成德節度使、淄青節度使的領地。吳元濟被斬;李師道被部將殺死;王承宗死後,其子在長安做人質。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


文藏


大唐宰相武元衡致力於削弱藩鎮割據的局面,被節度使李師道遣刺客刺死。藩鎮割據是藩鎮的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所以極易造反,安史之亂以後,大量的藩鎮出現,後來中央要割掉他們的權勢,必然血雨腥風,這也是引起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