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東風踏浪行——我市城市社區建設亮點紛呈

近年來,我市不斷創新發展舉措,致力於城市社區規範化管理與建設,社區基礎設施、社會法治以及網格化管理、志願服務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可謂特色鮮明,充滿活力,社區居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大夥兒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攜手“點亮”美好生活

暮色降臨,原本寂靜的南市新區園林社區熱鬧了起來,背街里巷內的一盞盞簡易路燈點亮了往日裡黑暗的夜晚。晚飯後,人們開心地走出家門,沉浸在明亮溫馨的氛圍裡散步、閒談、跳舞,三五成群熱熱鬧鬧。

“過去我們社區背街小巷沒有路燈,到了晚上一片漆黑,路都看不清,大家想出門納涼消遣很不容易。”園林社區居民秦彩霞說。城市化進程中,園林社區這個地少人多的城中村,土地變得愈發金貴起來,一度竟連一根電線杆都“栽”不下去。除了幾條主要幹道,剩餘的20多條社區背街小路一到夜晚就被黑暗吞沒,居民夜間出行極為不便,尤其是年輕婦女們下晚班回家,沒有路燈連自行車都不敢騎,只能大著膽子摸黑走路。

“讓百姓成為城市治理主角,讓治理資源向基層下沉。”一場名為“美麗天長、共同締造”的社會治理活動,活躍並照亮了園林社區。今年年初,帶著“共同締造”的理念,園林社區居民代表秦彩霞、王愛香等4人四處奔走,將天長街道、轄區派出所和鄰里鄉親攏在一起,大家擰成了一股繩,討論怎樣解決路燈問題,“點亮”大家的生活。

在天長街道支持下,園林社區從小組長到居民代表,再到普通居民,人們自發行動起來,通過政府引導、居民自籌、以獎代補等籌資形式,共籌措資金20餘萬元,以園林社區楊莊組、顏莊組、雙榆樹組為試點,5至6戶居民為一個單位,在背街小巷安裝LED簡易節能路燈約660盞。大夥兒自行認捐、共同管理。7月2日,園林社區的夜晚“亮”了起來,背街小巷道路實現了路燈全覆蓋。

天長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徐家紅介紹,如果安裝路燈的事情由街道直接來統辦,統一燈杆、統一電纜埋設等工作,就涉及到了統一招投標的事情。初步預算下來,每盞路燈要2500元以上,“亮燈”工程還會涉及到徵地拆遷等問題,非常麻煩。但村民自發購買安裝路燈,每盞路燈最多花費260元,最少的僅140元左右。由於是大家的自發行動,牽涉到的用地問題由社區、各小區業委會和居民友好協商,也很快得到解決。“房前屋後埋個杆子安裝路燈,佔不了多少地方,方便的是咱自己,家家戶戶都能從中受益,誰還去計較補償的事情呢。”社區居民王偉林說。

路燈亮了起來,但未來的管理問題咋辦?天長街道也有初步的處置方案。徐家紅說,整個園林社區目前路燈網絡還沒完全建好,這600多盞路燈用電都是直接從住戶家中接出來的,燈壞了,涉及到的住戶負責與社區對接、及時報修;產生的電費,到了年底統一由社區路燈管理小組來負責籌集,到時街道補貼一點、村民自籌一點,解決電費問題。

有了路燈,前不久天長街道又多方籌集資金,建設城市社區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和環境民生工程。隨著社區文體廣場的建成投入使用,社區居民唱歌跳舞、鍛鍊健身有了好去處。

法治惠民滋潤心田

“晚上散步的時候,還能學到法律知識,怡情養性長見識,多愜意啊。”近日,土城社區退休工人王在高師傅帶著老花鏡在社區法治文化廣場的長廊櫥窗前邊看法律小故事,邊悠閒地散步。

為普及法律常識,弘揚法治文化,天長街道於去年10月在轄區18個城市社區分別建成了居民群眾喜愛的法治文化廣場,作為街道、社區幹部職工和廣大社區居民的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園林社區的法治文化廣場位於社區辦公樓右側,投資20餘萬元,佔地1860平方米。每到夜晚,這裡成了社區群眾最樂意來的地方。

“各社區的法治文化廣場是一個集普法宣傳、休閒健身為一體的多功能法治文化宣傳陣地。它利用文化長廊、法治雕塑等形式,讓居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法治文化的薰陶,培養法治信仰,強化法治意識。”天長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盧福強講述街道建設社區法治文化廣場的初衷。

“條文式的法律法規,在部分群眾心中,可能會感覺枯燥無味,不願學、學不懂,更談不上靈活運用。如何讓法律通俗易懂,這裡面要做的文章可不少。”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王勇說。

天長街道通過以案說法、案例解析、法條釋義、法制圖片等形式,讓老百姓看得懂,喜歡看,增強了群眾的學法用法意識。天長街道潯河社區還創造性地將法律知識融進詩詞、歌曲、書畫中,尤其是將法理知識融進社區居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揚劇戲曲裡,讓居民在欣賞揚劇藝術的同時,愉快地學習和接受法律知識,效果更為顯著。“只要是居民喜歡接受的形式,我們都力求將法律法規滲透進去,融會貫通,拓展教育效果。”潯河社區黨總支書記孫聚慶深有感觸。

如今,這個街道18個城市社區的法治文化廣場作為普法宣傳的新陣地,在潛移默化中普及法律知識,強化法治理念,營造轄區居民學法用法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已成為這個街道一道靚麗而獨特的風景線。

志願服務溫暖人心

“多虧社區志願者李福生鼎力相助,我們一家才及時得到了政府救助,渡過了難關。”提起社區志願者,家住東外社區的張清河老人讚不絕口。

3年前,張清河老人因右腿腫瘤截肢,他的老伴去年又患上重病,兩位老人的生活變得極為艱難。他們的退休收入處於“低保邊緣”,嚴格來說並不在國家“大病救助”的政策範圍內,老人有心求助,卻不知路在何方。

“張大爺自己要治病,還要照顧患病的妻子,小女兒離婚後帶著孩子住在家裡……”經常上門提供志願服務的東外社區志願者李福生,將張清河家庭的困境向社區黨支部反映,並與社區幹部一起為張家的事情積極奔走,尋求幫助。最終,市裡相關部門對張清河夫婦的大病救助問題“特事特辦”,幫助他們走出了困境。

李福生只是我市眾多社區志願者中的一員。在我市構建的網格管理體系中,18個城市社區被劃分成109個網格,像李福生這樣的社區志願者,是每個網格塊的“標配”。志願者們在網格中“散作滿天星,聚作一團火”,與空巢及孤寡老人、殘疾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失獨家庭等結對幫扶,建立了“親情關係”。

“社會治理現代化,離不開志願者的力量。”天長街道原黨工委書記陳香元深有體會地說。該街道所轄的長泰社區,有多個“城中村”居住點,過去居民家中水管損壞、電線老化等,維修起來特別麻煩。隨著社區志願者隊伍的擴大,這一難題迎刃而解。“維修小組的志願者李守昌,是一名專業水電工。”長泰社區志願者工作隊負責人王碧群說。志願者隊伍人才濟濟,除了水電維修,社區還有理髮、調解、巡邏、扶貧幫困和政策宣傳等多支專業志願者隊伍。

致力於“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務全方位”的城市網格化管理,需要志願者的參與;而藉助網格化,志願服務的效應也得到放大。在天長,一些社區專門為志願者工作隊提供了工作場地,配備了服務設備,如血壓計、電工修理工具、下水道疏通工具、自行車修理工具、理髮工具等,方便志願者開展服務。為充分發揮志願者的作用,我市還整合資源,組織有專業特長的志願者深入社區開展志願服務。2010年,我市選派“1+2”黨員幹部組合幫扶服務全市18個城市社區,每個互助組中就包括1名醫療或教師志願者的“配備”。

目前,我市共有註冊志願者580多人,逐步完善了志願服務網絡體系。“在每個城市細胞內都有志願者散發的活力和熱力,我們社區就像歌裡唱的那樣——好人就在身邊,也許是同事鄰里。”東外社區工作人員楊明華笑著說。

(宣金祥 王麓 鄭修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