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东风踏浪行——我市城市社区建设亮点纷呈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发展举措,致力于城市社区规范化管理与建设,社区基础设施、社会法治以及网格化管理、志愿服务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可谓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社区居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大伙儿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携手“点亮”美好生活

暮色降临,原本寂静的南市新区园林社区热闹了起来,背街里巷内的一盏盏简易路灯点亮了往日里黑暗的夜晚。晚饭后,人们开心地走出家门,沉浸在明亮温馨的氛围里散步、闲谈、跳舞,三五成群热热闹闹。

“过去我们社区背街小巷没有路灯,到了晚上一片漆黑,路都看不清,大家想出门纳凉消遣很不容易。”园林社区居民秦彩霞说。城市化进程中,园林社区这个地少人多的城中村,土地变得愈发金贵起来,一度竟连一根电线杆都“栽”不下去。除了几条主要干道,剩余的20多条社区背街小路一到夜晚就被黑暗吞没,居民夜间出行极为不便,尤其是年轻妇女们下晚班回家,没有路灯连自行车都不敢骑,只能大着胆子摸黑走路。

“让百姓成为城市治理主角,让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一场名为“美丽天长、共同缔造”的社会治理活动,活跃并照亮了园林社区。今年年初,带着“共同缔造”的理念,园林社区居民代表秦彩霞、王爱香等4人四处奔走,将天长街道、辖区派出所和邻里乡亲拢在一起,大家拧成了一股绳,讨论怎样解决路灯问题,“点亮”大家的生活。

在天长街道支持下,园林社区从小组长到居民代表,再到普通居民,人们自发行动起来,通过政府引导、居民自筹、以奖代补等筹资形式,共筹措资金20余万元,以园林社区杨庄组、颜庄组、双榆树组为试点,5至6户居民为一个单位,在背街小巷安装LED简易节能路灯约660盏。大伙儿自行认捐、共同管理。7月2日,园林社区的夜晚“亮”了起来,背街小巷道路实现了路灯全覆盖。

天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徐家红介绍,如果安装路灯的事情由街道直接来统办,统一灯杆、统一电缆埋设等工作,就涉及到了统一招投标的事情。初步预算下来,每盏路灯要2500元以上,“亮灯”工程还会涉及到征地拆迁等问题,非常麻烦。但村民自发购买安装路灯,每盏路灯最多花费260元,最少的仅140元左右。由于是大家的自发行动,牵涉到的用地问题由社区、各小区业委会和居民友好协商,也很快得到解决。“房前屋后埋个杆子安装路灯,占不了多少地方,方便的是咱自己,家家户户都能从中受益,谁还去计较补偿的事情呢。”社区居民王伟林说。

路灯亮了起来,但未来的管理问题咋办?天长街道也有初步的处置方案。徐家红说,整个园林社区目前路灯网络还没完全建好,这600多盏路灯用电都是直接从住户家中接出来的,灯坏了,涉及到的住户负责与社区对接、及时报修;产生的电费,到了年底统一由社区路灯管理小组来负责筹集,到时街道补贴一点、村民自筹一点,解决电费问题。

有了路灯,前不久天长街道又多方筹集资金,建设城市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和环境民生工程。随着社区文体广场的建成投入使用,社区居民唱歌跳舞、锻炼健身有了好去处。

法治惠民滋润心田

“晚上散步的时候,还能学到法律知识,怡情养性长见识,多惬意啊。”近日,土城社区退休工人王在高师傅带着老花镜在社区法治文化广场的长廊橱窗前边看法律小故事,边悠闲地散步。

为普及法律常识,弘扬法治文化,天长街道于去年10月在辖区18个城市社区分别建成了居民群众喜爱的法治文化广场,作为街道、社区干部职工和广大社区居民的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园林社区的法治文化广场位于社区办公楼右侧,投资20余万元,占地1860平方米。每到夜晚,这里成了社区群众最乐意来的地方。

“各社区的法治文化广场是一个集普法宣传、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它利用文化长廊、法治雕塑等形式,让居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培养法治信仰,强化法治意识。”天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卢福强讲述街道建设社区法治文化广场的初衷。

“条文式的法律法规,在部分群众心中,可能会感觉枯燥无味,不愿学、学不懂,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如何让法律通俗易懂,这里面要做的文章可不少。”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勇说。

天长街道通过以案说法、案例解析、法条释义、法制图片等形式,让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增强了群众的学法用法意识。天长街道浔河社区还创造性地将法律知识融进诗词、歌曲、书画中,尤其是将法理知识融进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扬剧戏曲里,让居民在欣赏扬剧艺术的同时,愉快地学习和接受法律知识,效果更为显著。“只要是居民喜欢接受的形式,我们都力求将法律法规渗透进去,融会贯通,拓展教育效果。”浔河社区党总支书记孙聚庆深有感触。

如今,这个街道18个城市社区的法治文化广场作为普法宣传的新阵地,在潜移默化中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治理念,营造辖区居民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已成为这个街道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线。

志愿服务温暖人心

“多亏社区志愿者李福生鼎力相助,我们一家才及时得到了政府救助,渡过了难关。”提起社区志愿者,家住东外社区的张清河老人赞不绝口。

3年前,张清河老人因右腿肿瘤截肢,他的老伴去年又患上重病,两位老人的生活变得极为艰难。他们的退休收入处于“低保边缘”,严格来说并不在国家“大病救助”的政策范围内,老人有心求助,却不知路在何方。

“张大爷自己要治病,还要照顾患病的妻子,小女儿离婚后带着孩子住在家里……”经常上门提供志愿服务的东外社区志愿者李福生,将张清河家庭的困境向社区党支部反映,并与社区干部一起为张家的事情积极奔走,寻求帮助。最终,市里相关部门对张清河夫妇的大病救助问题“特事特办”,帮助他们走出了困境。

李福生只是我市众多社区志愿者中的一员。在我市构建的网格管理体系中,18个城市社区被划分成109个网格,像李福生这样的社区志愿者,是每个网格块的“标配”。志愿者们在网格中“散作满天星,聚作一团火”,与空巢及孤寡老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失独家庭等结对帮扶,建立了“亲情关系”。

“社会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志愿者的力量。”天长街道原党工委书记陈香元深有体会地说。该街道所辖的长泰社区,有多个“城中村”居住点,过去居民家中水管损坏、电线老化等,维修起来特别麻烦。随着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扩大,这一难题迎刃而解。“维修小组的志愿者李守昌,是一名专业水电工。”长泰社区志愿者工作队负责人王碧群说。志愿者队伍人才济济,除了水电维修,社区还有理发、调解、巡逻、扶贫帮困和政策宣传等多支专业志愿者队伍。

致力于“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的城市网格化管理,需要志愿者的参与;而借助网格化,志愿服务的效应也得到放大。在天长,一些社区专门为志愿者工作队提供了工作场地,配备了服务设备,如血压计、电工修理工具、下水道疏通工具、自行车修理工具、理发工具等,方便志愿者开展服务。为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我市还整合资源,组织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2010年,我市选派“1+2”党员干部组合帮扶服务全市18个城市社区,每个互助组中就包括1名医疗或教师志愿者的“配备”。

目前,我市共有注册志愿者580多人,逐步完善了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在每个城市细胞内都有志愿者散发的活力和热力,我们社区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东外社区工作人员杨明华笑着说。

(宣金祥 王麓 郑修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