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不可以》這繪本雖然獲過很多獎,但不建議大家給孩子閱讀

《大衛,不可以》1998年凱迪克銀獎;1999年美國圖書館學會年度好書推薦;1998年《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圖畫書;入選紐約公共圖書館“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一百種圖畫書”(修訂);2001年第七屆日本繪本獎讀者獎。

可以說這本書獲獎很多,也是很多繪本推薦書目裡的常客,但是我再讀了一次以後,卻覺得這本書在育兒上有很大問題。

先簡單介紹下繪本的內容

《大衛,不可以》這繪本雖然獲過很多獎,但不建議大家給孩子閱讀

《大衛,不可以》這繪本雖然獲過很多獎,但不建議大家給孩子閱讀

大衛站在板凳上,踮著腳拿他的玻璃熊。媽媽說:“大衛,不可以。”

大衛出去玩,身上弄得很髒,媽媽說:“天哪,大衛,不可以。”

大衛去洗澡,開開水龍頭,在裡面玩玩具水漫了出來,媽媽說:“大衛,不可以。”

大衛生氣了,什麼都沒穿跑了出去,媽媽說:“大衛,快回來。”

大衛回來在屋裡吵鬧,媽媽說:“大衛,不要吵。”

吃飯的時候,大衛玩食物,把食物弄成了一個小人的形狀。媽媽說:“大衛,不可以玩食物。”大衛開始吃飯,吃了很多,媽媽說:“大衛,不要吃了。”

大衛又在看電視,媽媽說:“大衛,回房間去!”大衛在房間玩玩具,把東西變成了超人,媽媽說:“大衛,躺下來。”

第二天,大衛在挖鼻孔,媽媽說:“大衛,不可以。”他又把玩具弄成一團糟,媽媽說:“大衛,把玩具收好。”大衛又在打棒球,媽媽說:“大衛,不可以。”大衛不聽,打了棒球。結果把花瓶打碎了。媽媽說:“我說過,大衛不可以!”

大衛哭了,媽媽溫和地說:“寶貝,來這裡!大衛乖,我愛你。”

可以看到這個繪本,前面都是媽媽對大衛說各種不可以,最後一頁說了“大衛乖,媽媽愛你”。

讀後感

我們看一本書值不值得讀,肯定是要看這本書傳遞給人們的價值。我們從兩個層面分析:成人和孩子。

一、從成人的角度

家長可能會引起共鳴,“我們家的孩子就是這麼調皮”,“我也天天說不可以”,從而喜歡這本書,覺得這本書的教育方法跟自己一樣,以後還是繼續對孩子說“不可以”。

但是這種“不可以”的育兒方法有很大問題,如果我們總是拒絕孩子的各種行為,孩子會變得束手束腳,不敢去嘗試。我周圍就有兩個很明顯的例子,我外甥和侄子,都是爺爺奶奶帶的,保護過度,各種不可以,現在孩子都上小學了,見到個螞蚱都怕的要命,很膽小,不敢去嘗試各種新事物。

所以,“不可以”本身就不是一種正確的育兒方法。我們不要限制孩子孩子的各種行為,而是引導孩子的行為在正確的時間地點釋放,這樣才能順應孩子的身體心理發育。比如繪本中的很多行為,大衛玩水,把食物做成小人,打棒球等等,我們可以換種方式引導:喜歡玩水,找個玩水的地方玩個夠;喜歡把食物做成小人,準備個橡皮泥,儘管捏;家裡不能打棒球,可以去室外玩。

二、從孩子的角度

孩子會關注孩子的行為,所以他們會看到大衛的各種行為,會刻意去模仿,而看不到媽媽的各種不可以。當然,在父母的刻意強調下,孩子會意識到這些行為不可以,以後可能會避免犯這種錯誤。同時,這本書也會傳遞給孩子這種價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要乖,爸爸媽媽不讓你做什麼就不要做了,做一個聽話的乖孩子。繪本的最後一頁也說了:“孩子乖,媽媽愛你”。

《大衛,不可以》這繪本雖然獲過很多獎,但不建議大家給孩子閱讀

那麼問題來了:

1、孩子變成一個乖寶寶好嗎

有很多父母可能喜歡乖孩子,覺得孩子乖好管教,省事。但是從長遠來看,越乖的孩子約不省事,因為他們長大後也會依賴你,沒有自己的想法,長大了也只會成為一個巨嬰,事事需要父母操心。

2、媽媽愛的是自己的孩子,還是乖乖的孩子

這跟我們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衝突的,無論孩子做什麼,爸爸媽媽都應該愛他,這樣孩子才能釋放自己,而不是做一個討好者,為獲得父母的愛刻意壓抑自己,扭曲自己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