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不可以》这绘本虽然获过很多奖,但不建议大家给孩子阅读

《大卫,不可以》1998年凯迪克银奖;199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好书推荐;1998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一百种图画书”(修订);2001年第七届日本绘本奖读者奖。

可以说这本书获奖很多,也是很多绘本推荐书目里的常客,但是我再读了一次以后,却觉得这本书在育儿上有很大问题。

先简单介绍下绘本的内容

《大卫,不可以》这绘本虽然获过很多奖,但不建议大家给孩子阅读

《大卫,不可以》这绘本虽然获过很多奖,但不建议大家给孩子阅读

大卫站在板凳上,踮着脚拿他的玻璃熊。妈妈说:“大卫,不可以。”

大卫出去玩,身上弄得很脏,妈妈说:“天哪,大卫,不可以。”

大卫去洗澡,开开水龙头,在里面玩玩具水漫了出来,妈妈说:“大卫,不可以。”

大卫生气了,什么都没穿跑了出去,妈妈说:“大卫,快回来。”

大卫回来在屋里吵闹,妈妈说:“大卫,不要吵。”

吃饭的时候,大卫玩食物,把食物弄成了一个小人的形状。妈妈说:“大卫,不可以玩食物。”大卫开始吃饭,吃了很多,妈妈说:“大卫,不要吃了。”

大卫又在看电视,妈妈说:“大卫,回房间去!”大卫在房间玩玩具,把东西变成了超人,妈妈说:“大卫,躺下来。”

第二天,大卫在挖鼻孔,妈妈说:“大卫,不可以。”他又把玩具弄成一团糟,妈妈说:“大卫,把玩具收好。”大卫又在打棒球,妈妈说:“大卫,不可以。”大卫不听,打了棒球。结果把花瓶打碎了。妈妈说:“我说过,大卫不可以!”

大卫哭了,妈妈温和地说:“宝贝,来这里!大卫乖,我爱你。”

可以看到这个绘本,前面都是妈妈对大卫说各种不可以,最后一页说了“大卫乖,妈妈爱你”。

读后感

我们看一本书值不值得读,肯定是要看这本书传递给人们的价值。我们从两个层面分析:成人和孩子。

一、从成人的角度

家长可能会引起共鸣,“我们家的孩子就是这么调皮”,“我也天天说不可以”,从而喜欢这本书,觉得这本书的教育方法跟自己一样,以后还是继续对孩子说“不可以”。

但是这种“不可以”的育儿方法有很大问题,如果我们总是拒绝孩子的各种行为,孩子会变得束手束脚,不敢去尝试。我周围就有两个很明显的例子,我外甥和侄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的,保护过度,各种不可以,现在孩子都上小学了,见到个蚂蚱都怕的要命,很胆小,不敢去尝试各种新事物。

所以,“不可以”本身就不是一种正确的育儿方法。我们不要限制孩子孩子的各种行为,而是引导孩子的行为在正确的时间地点释放,这样才能顺应孩子的身体心理发育。比如绘本中的很多行为,大卫玩水,把食物做成小人,打棒球等等,我们可以换种方式引导:喜欢玩水,找个玩水的地方玩个够;喜欢把食物做成小人,准备个橡皮泥,尽管捏;家里不能打棒球,可以去室外玩。

二、从孩子的角度

孩子会关注孩子的行为,所以他们会看到大卫的各种行为,会刻意去模仿,而看不到妈妈的各种不可以。当然,在父母的刻意强调下,孩子会意识到这些行为不可以,以后可能会避免犯这种错误。同时,这本书也会传递给孩子这种价值:要听爸爸妈妈的话,要乖,爸爸妈妈不让你做什么就不要做了,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绘本的最后一页也说了:“孩子乖,妈妈爱你”。

《大卫,不可以》这绘本虽然获过很多奖,但不建议大家给孩子阅读

那么问题来了:

1、孩子变成一个乖宝宝好吗

有很多父母可能喜欢乖孩子,觉得孩子乖好管教,省事。但是从长远来看,越乖的孩子约不省事,因为他们长大后也会依赖你,没有自己的想法,长大了也只会成为一个巨婴,事事需要父母操心。

2、妈妈爱的是自己的孩子,还是乖乖的孩子

这跟我们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冲突的,无论孩子做什么,爸爸妈妈都应该爱他,这样孩子才能释放自己,而不是做一个讨好者,为获得父母的爱刻意压抑自己,扭曲自己的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