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把艺术中心建到汾阳老家

贾樟柯:把艺术中心建到汾阳老家

贾樟柯:把艺术中心建到汾阳老家
贾樟柯:把艺术中心建到汾阳老家

在中国的导演里,随便提一个人的名字,你不一定知道他的家乡在哪里,但贾樟柯会是个例外。

从他的电影开始,再到他电影之外的故事。28岁努力奔向世界的贾樟柯,在二十年后,仍不知疲倦地奔跑在故乡的黄土地上。

少年时想逃离的牵绊、四海为家后对故土的牵挂,再到如今为三晋大地文化转型而牵线搭桥,贾樟柯在他的导演工作之外,有了更多的身份和角色,“很多人都对我说,‘贾樟柯,你这几年做了很多事情’,其实我做的所有事情,只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电影,这些事情都是围绕电影;另外一个就是山西,都是围绕着我们的家乡。”贾樟柯只用了两个词,就为山西晚报记者总结了他这几年的忙碌。

家的故事里盛着家乡的味道

2016年,46岁的贾樟柯回到山西,这次不是回来拍电影,而是将电影艺术和文化资源的种子,埋在故乡。

那年,他的电影《山河故人》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那年,他在老家汾阳的一个村庄里,开了一家叫“山河故人”的餐厅。贾樟柯很骄傲于汾阳菜的“血统”以及那种精致和繁琐。他记忆中汾阳菜的八大碗,以及很多其他出自汾阳明代王府中的菜品,那些他小时候只有在婚宴、寿宴这样的酒席上才能一睹全貌的“奢侈品”,都出现在了这个餐厅的菜单上。贾樟柯还将《山河故人》电影所有的海报及在世界各影展上获得的部分奖杯,陈列在餐厅大堂。甚至一进门的柱子上,还有他爱犬的照片。

“这是你的家,你应该有一串钥匙,随时可以回来。”这是《山河故人》里的台词,也是贾樟柯开“山河故人”的原因。电影所带给观众的思考与感受,正是这家餐厅所要传递的味觉信息——让人们回到家乡,伴着家乡饭菜的味道,感受乡土的情谊。这里有淡淡的乡愁,飘散在汾阳的饭菜之中,也有对未来的期望,山河广阔故人终相逢。

开始,相逢在一个餐厅,后来,相逢在一座古城。

在家乡的土地上深埋文化的种子

也是同一年,贾樟柯在贾家庄开始筹建艺术中心,以他的名字命名。在中国,艺术街区这样的概念在大城市遍地,比如北京就有如798、宋庄、二十二院……而在一个地道的农村,建了一个地道的艺术街区,这事在中国,还没有人做过。

近日,当山西晚报记者采访贾樟柯时,问起了贾樟柯艺术中心的进展,他说:“艺术中心现在在人员培训阶段,今年平遥国际电影展就有艺术中心的放映员、场务在这里实习,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很快就开业。”

艺术中心的前身是一座已经关停的水泥厂,但如今它即将变成一座艺术殿堂——艺术中心集现当代艺术展览、公共图书馆、视听图书馆和种子影院、种子剧场、种子讲堂于一身。

视听图书馆内收藏着大量电影影像,公共图书馆则收藏着艺术人文类图书。每年有多个展览,会邀请全球著名艺术家到来。种子讲堂每年会邀请12位艺术及人文领域的一流专家,来汾阳做学术讲座,面对面地和观众交流;种子影院拥有国内最好的放映系统,除放映院线电影之外,还将不定期举办艺术电影点映活动;种子剧场将进行大型时尚发布,并邀请各类型原创剧目前来演出……

这几年全国各地都有邀请贾樟柯去做艺术中心,但对于大城市抛出的橄榄枝,贾樟柯自嘲有“拖延症”,忙着其他事情顾不上。而另一个真正的原因是“觉得没有非要干这个事情的必要。大城市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了,我再做一个有什么意义呢?”但雪片般的邀请,让贾樟柯开始思考,如果要做,怎么做,在哪里做,才能让这个在大城市已司空见惯的艺术形式,有新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舞台?“最近一两年,我开始觉得文化资源不平衡,大量的资源、好的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而小城市、乡村却很稀缺。尤其是实体文化感受,太少了!”这种与日俱增的“不平衡感”让贾樟柯找到了克服“拖延症”去做艺术中心的途径——回老家做!做中国最早一批在村庄里建立的现代艺术中心!

将电影与美食结合,圆了贾樟柯对家与家乡味道的执念。那么,把文化艺术回流到乡土,则是贾樟柯对这片土地从根部的“施肥”——它滋润的不是一个乡村,它要生长出的,是一个山西乡村与外界的沟通平台,让山西看到世界的天地,让世界看到山西的土地,让文化流动起来,让艺术更接地气。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传递山西声音

2016年,当记者问贾樟柯为何想到要筹建艺术中心?他的回答是,想建立一个“让世界与山西相遇的地方”;

2017年,当记者再次问贾樟柯,为何要在一个小地方做一个国际性的电影展?他的回答是“文化需求是所有人的需求”;

2018年,当记者问贾樟柯,为什么会从艺术电影导演、影展策展人,变身为人大代表?贾樟柯说,“我想成为电影和山西声音的传达者”。

2018年,48岁的贾樟柯又多了一个身份,他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工作中建言献策,代表人民履行职责。“人代会是一个很好的建言机会,大家把我们选出来当代表,就是来说话的。”他如此理解这份新使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如贾樟柯所言,他围绕的话题还是山西还是文化。“这几年除了创作之外,我主要是在山西工作,山西这两年转型发展,文创产业是非常重要的,我感觉特别需要有人回去做一些贡献,也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更好的资源,把山西的事情办好。”当人大代表的贾樟柯就和他的电影创作一样,关注的始终是“人”,“因为文创产业的生产力就在人”。

每一年,贾樟柯都在用行动,将他与家乡的距离拉得更近。从汾阳到平遥,从餐厅老板到成立艺术中心,从电影展创始人再到人大代表,“山西两个字,是打开我情感闸门的钥匙。这些年四海为家,但始终有一条情感的‘风筝线’,这就是山西。”贾樟柯曾对山西晚报记者这样说。

对话

与实干者贾樟柯对谈

山西晚报:每个人记忆里的家乡,可能幻化作一个味道、一种声音,你的家乡记忆是什么?

贾樟柯:记得我刚去北京读书时,离开家之后一想到家的味道,就是过油肉的味道。还有一种是声音,我耳朵里家的声音是什么呢——我家以前住的地方,离汾阳当地的新公路不远,我每天下午就能听到新公路上卡车过的声音,尤其冬天刮风,卡车一过,那个声音非常遥远又尖利,那个声音在我印象中,是最美的家乡下午的时光。所以乡土情是跟人们的听觉、嗅觉结合到一起的,思乡、乡愁不是空洞的,它是有物质寄托的。

山西晚报:导演、监制、策展人在这些身份之外,今年你又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你能谈一下这个新的身份么?

贾樟柯:今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是从山西被选举出来的,所以我很感谢山西父老乡亲的信任。人大代表主要的工作是传达两个声音,一个是你所代表这个地区人民的声音,人民有什么样的诉求,有什么样的愿望,通过代表来传达出来。另外一个是代表行业,我自己是电影行业的,电影有什么急需改变的,需要传达的声音也可以传达出来,我觉得我过去所做的事情也非常牵挂山西的发展,我愿意接受这份工作,愿意作为这样一种声音的传达者。

山西晚报:平遥、贾家庄,这些山西的县城村庄,是你这几年倾注时间最多的地方,为什么你要把很大部分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这里,仅仅是因为这里是你的家乡?

贾樟柯:我是从汾阳那个小县城走出去的,走到太原、北京再到世界各地。小时候的遭遇,长大所见到的世界,让我非常希望能够改变文化资源地区性的差异,这种大城市的集中垄断和小城市极其匮乏的情况。这些平台的搭建,就像我年轻时看到的那么多外国电影一样,你会通过某个平台跟这个世界相遇。

本版采写:山西晚报记者 张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