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新聞四部曲「



梁衡:“新聞四部曲“

有傳媒的地方,就有《新聞與寫作》!


梁衡:“新闻四部曲“

梁衡 | 文

從大學畢業到退休,我這一生的公務年齡都是在新聞這個平臺上度過的。全部時間中正好有一半是做新聞業務,一半是做新聞管理。而且是幹幾年業務,又做幾年管理,再回歸業務,兩面體驗,交錯而行。縣委宣傳部幹事、省報駐縣記者、省委宣傳部幹事、中央報紙駐省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官員、《人民日報》副總編。管過人,也被人管。新聞人如我這樣的夾餡麵包,並不多見。其中甘苦只有自知。就是退休之後,也還在大學帶博士生,在為報紙寫文章,總之是沒有離開新聞業務。此生難脫新聞的干係了。

梁衡:“新闻四部曲“

叢書作者 梁衡

我大學學的專業並不是新聞。一個外行,一步步走入新聞殿堂。我總覺得自己是個外來戶,一方面心存怯懦,如履薄冰,小心觀察,謹慎體悟,孜孜以求。另一方面,沒有舊框子、舊規矩,常有奇想,時有新論。我有一個頑固的習慣,不論是從事管理工作、新聞寫作還是文學創作,都不盲目跟行前車之轍,總想在實踐的同時弄清它的理論根據,走自己的路。我把這比作“打著燈籠走路”。

中國古代的學術研究有一個好的傳統,就是聯繫實際探求理論。但這個理論絕不枯燥,探求的過程也不艱澀,是寓研究於體味、把玩、欣賞之中。這就是詩話、詞話、筆記這一支。這有點類似現代西方的案例教學,但現在的教學有事,有理,卻少有其美。中國畫的教學作品叫“課徒稿”(比現在電腦課件要早好多年),是教師邊畫邊講演示技法的手稿,有其法,有其理,卻又一樣地美。有的簡直成了傳世名作,如著名的《芥子園畫譜》。魯迅小時候,在私塾裡除學正課外還偷偷地臨它,可見其吸引力,至少說明它不枯澀。這大概就是列寧說的笑談真理。我從小就喜歡詩話、筆記體的學術書,後來做了新聞,便以這種方式邊實踐邊探尋新聞寫作和管理的原理。積以時日,當我告別新聞平臺時便有了現在這個“新聞四部曲”。它不是作品集,是作品加剖析;也不是回憶錄,是回憶加反思。它是我自己幾十年在新聞之路上使用過來的一盞照路的燈籠,或一根跋涉用的柺杖。

“四部曲”叢書其實是我一生所親歷的四種新聞業務人身份的忠實記錄。

梁衡:“新闻四部曲“

第一部《記者札記:沒有新聞的角落》,是我1978年到1987年在《光明日報》駐基層記者站期間新聞作品的自我剖析。本來記者你我,大同小異,並無可記之處。但這裡有兩點特殊。一是,這九年正是中國經“文革”大亂之後的一個復興轉折期。這些文字中所記的人物、事件、思想都已超出新聞而有了時代印痕,對研究那一時期社會可資參考。二是,以個人而言,可以看出一個小記者的成長過程。九年來我以大報記者身份沉在最基層,初出茅廬,含辛茹苦,格外小心,因之也有一些特殊的收穫。這期間曾獲得“全國好新聞獎”“青年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還有四篇作品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有作品入選大學新聞教材。這本書原名《沒有新聞的角落》,本意是一個記者在不大出新聞的地方,如何抓到新聞,有所作為。該書1990年7月由山西書海出版社初版,後又經新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先後再版、重印14次,影響過一代新聞人。書中歸納出的一些新聞法則、警句也廣為流傳,如“記者出門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三點一線採訪法”等。

梁衡:“新闻四部曲“

第二部《評委筆記:新聞綠葉的脈絡》,是我在新聞出版署工作期間擔任各種新聞獎項評委時的隨筆。時間約是1987年到2000年。當時的管理工作分兩條線,一是報紙的行政管理,二是報紙內容的質量管理。為配合行政管理,我每年都要主持和組織各種新聞作品評獎。沒有哪一個新聞人不夢想得獎、一稿成名的。評獎過程,最能看出作者的拳路和作品的寫作脈絡。但過去人們較多地關注得獎名次,而忽略了作品上榜或落榜的理由。這是新聞研究中的一大空白,也是純新聞院校或一個新聞單位自身難以做到的。必須有一個機構能統籌全國和各方之力。我有幸參與其中。評獎過程,其實就是對作品的解剖,是案例教學,是大賽後的覆盤,是“順瓜摸藤”逆求新聞原理和新聞寫作方法。工作之便,我保存了大量送評原稿,這本研究筆記就是一一辨析作品的得失,它們上榜、落榜的原因,並儘量上探其源,分別歸納為採訪、寫作、原理等八個方面。該書原名《新聞綠葉的脈絡》,1995年5月由新華出版社出版,先後五次再版、重印。這次略有補充修訂。

梁衡:“新闻四部曲“

第三部《署長筆記:新聞原理的思考》,是我在新聞出版署期間的工作記錄和全局性的理論、政策思考筆記,包括一些重要的職務性講話、調研報告、案例資料。當年機構初立,百廢待興,這是一份摸索求真的探路實錄。1987年國家組建新聞出版署,我從基層記者站直接調到國家機關。時間跨度是1987年到2000年,曾先後任研究室主任、司長、副署長,從事新聞出版的行政管理。在這之前,國家沒有專門的新聞出版研究機構。理論思維的習慣使我在管理之餘讀書、調研,探求一些新聞出版的原理,所以當初這本書1996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時就定名為《新聞原理的思考》。該書先後四次再版、重印,書中提出了一些重要原理,如新聞的新定義、報紙的四個屬性等。

梁衡:“新闻四部曲“

第四部《總編手記:版面背後的故事》,是2000年到2006年底我在《人民日報》任副總編期間的策劃和改稿記錄,及退休後為報紙寫的少量時評。說是記錄,但不是流水賬,重在展示思考和操作過程。同是研究怎樣寫稿,但該書與《記者札記》《評委筆記》的角度完全不同。首先,它強調站在全局看一點,一稿牽全局,特別是頭條稿的編排使用。實際上是講怎樣當總編。雖然是一個具體改稿過程,但心裡總是想著整張報紙,想著新聞與社會。其次,由於負有領導之責,所以由稿及人,也總是著眼於隊伍素質的提高,間或還有一些尖銳批評。讓部下難堪、哭鼻子的事也曾有過。另外,書中文章不只是改稿,更多的時候是選題、策劃、版面、新聞思想等宏觀層面的運籌。書中內容大都是在夜班審稿、編前會定稿、出報後評稿時的批語、發言,間有一些編報背後的故事。這些文章大都在業務研究刊物上發表過。這本書2008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初版,先後四次再版、重印。這次出版時為體例統一加了一個副題《版面背後的故事》。

本來在2008年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曾將《記者札記》《評委筆記》《總編手記》作為“跟梁衡學新聞書系”出版,現都已售罄。當時主要考慮《署長筆記》偏重宏觀理論和管理,未收入叢書。隨著時間推移,《署長筆記》的史料和理論價值愈加顯現,所以這次便合收為一套完整的“新聞四部曲”,以備學者和一般讀者查用。

這套叢書,時間跨度從1978年到2018年,客觀上記錄了我國改革開放後新聞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側面,也記錄了一個新聞人的成長。這是一件沒有刻意包裝,甚至沒有特別打磨的產品。四本書嚴格保持原來的時空背景,只是修訂時為論證方便,使用了後來見報的個別例子,這是需要提醒讀者的。之所以這樣,是想保持一點原生態,為新聞史和研究工作者留一點資料,同時也是敞開心扉與同行切磋交流。

感謝我的母校中國人民大學的出版社能出版這套體例特別的書,願讀者能夠喜歡。

梁衡

2018年5月10日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人文書託邦)

以上是著名新聞人梁衡“新聞四部曲”叢書總序。該叢書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發,它記錄了從1978年到2018年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新聞業發展的全過程,也記錄了作者四十年來在一線記者、新聞管理、學術評定和總編輯等四個不同崗位、不同側面的新聞人生。

歡迎加入新聞與寫作大家庭。

當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將重新認識整個世界。

1.如想看到紙質精彩內容,請致電:010-85201321

2.微課或微信支付相關問題,請致電:010-85201333

3.如想投稿,請e-mail至[email protected]

4.商務與廣告合作,請致電:010-85201320或給我們留言

5.其他問題添加小助手微信號:xwyxzxzs

梁衡:“新闻四部曲“
梁衡:“新闻四部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