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國脈 歷史譜寫鎮原

印象慶陽網訊:絲綢重縣,文化鎮原。隴東高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自古以來文化藝術蜚聲東南西北,鎮原文化立足隴東,面向全國,攜手文化精英新秀,共創書畫全國品牌。絲路文化情,傳承萬里行。走過萬千風景,歷經文化滄桑,我們深刻體會到鎮原這塊文化故土,人傑地靈,千百年來流傳著燦爛的文化瑰寶。

近日。我們再次揮筆描繪鎮原這塊文化宏偉藍圖,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鎮原縣位於隴東黃土高原腹部,地處涇河和渭河的上游,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境內有茹河、浦河、洪河等縱橫其間,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穿越千年古道,弘揚絲路精神。

鎮原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據鎮原有關資料記載,約2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活留下的足跡,博物館收藏的5000多件文物中陶、瓷,銅、石器等琳琅滿目,不僅展現了鎮原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也反映了各個時期的不同歷史風貌。星羅棋佈的文化遺產,為地方文化奠定了良發的基礎。

延續文明血脈,承載文化靈魂。東漢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符就誕生在鎮原,《潛夫論》蜚聲中外,北魏靈太后胡充華臨朝攝政,治國清明。還有李恂、楊政、許理等保家衛國,傳播文化。

鎮原因書法、剪紙等而聞名全國,先後被文化部、中書協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近現代書畫家張宸框、張炳麟、鄧博五、段思坎等名人聞明省內外。2010年以來鎮原縣委縣政府、縣文聯、縣書協十分重視書畫文化產業發展,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先後到北京、廣州、青海等地舉辦書法萬里行活動,又把外地知名書法家請進來進行交流學習。湧現了一大批書畫強軍力量,趙寶璽,張明華,金希明,焦宏澤、祁恩富、樊根信、郭偉峰、張鋒,段建華、劉勇、賀小龍、張昌軍等一大批生力軍,使書畫產業形成了抱團式發展、遍地開花之勢。目前該縣中書協會員和中美協會員達到50多名,省級會員120名,市縣級會員2000名,專業和業餘書法愛好者8萬人,一支浩浩蕩蕩書畫隊伍初具規模,書畫年收入1000多萬元。

臨涇鎮席溝圈王符碑廊文化中心先後投資400萬元,從2015年3月將閒置的五畝荒草地開發利用,建起了文化交流中心、碑廊廣場等,刻制書法名人石碑500塊,繪製24孝圖,增設戲劇院、書法繪畫設施、體育設施等,當地群眾開展文化教育、文化學習提供了重要平臺,深受群眾歡迎。

慶陽原書協秘書長焦宏澤先生退休後回到自己家鄉,將多年收藏的書畫低價便賣,出資200多萬元辦起了自己的書法館。建有百米文化長廊,刻制於右仁書法及焦氏和焦宏澤本人書法石碑116塊,吸引全國書法愛好者三千多人前來交流、觀賞,成為鎮原又一文化景點。

文化傳承國脈,歷史鑄造未來。我們堅信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鎮原這塊文化招牌會更加燦爛奪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