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道导弹打航母真的靠谱么?是战略大骗局,还是强力杀手锏?

在冷战时期,苏联曾认真研究过如何使用弹道导弹打航母,只不过苏联人用的是核弹头,例如著名的Р-27К反舰弹道导弹。关于弹道导弹打航母这个事情,一直以来就是众多军迷的热点话题。对此,很多人持支持态度,认为弹道导弹是航母杀手。也有很多人表示怀疑,认为弹道导弹打航母的难度很大。

那么,弹道导弹打航母这事情,到底靠不靠谱呢?

我们经常说过,如果条件合适,手榴弹也能击沉航母。其实航母很好打,只要有一套完整的打击体系。但如果脱开完整体系的支持,就是有反舰弹道导弹这样的大杀器,打航母也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

一个完善的反击航母的体系,应该是集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侦察、打击和作战效果评估于一体,以打击水面、水下目标为作战目的的完整对海防御系统。隔着几千公里,发射一枚弹道导弹,就准确地命中一艘在海上自由航行的航空母舰,这显然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需要一个庞大先进的系统予以支撑。

首先,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广阔的海洋上发现航母,并能够连续跟踪其航迹,精确的为导弹指示目标。想精确获取运动中航母的坐标就非常困难。由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观测点是固定的,它所能够观察的范围相对较小,直接导致对航母探测定位的局限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使用低轨道卫星,但低轨道卫星的绕地球飞行,临空是不固定的。需要保持45分钟甚至半小时的目标刷新率,以实现近于实时的数据更新。

另外,还需要考虑弹道导弹自身的原因。中程弹道导弹的打击存在误差,误差范围大概是300米,这只是针对于地面固定目标,如果用来打击会移动的航母,在未能精确掌控敌方航母位置的情况下,这个误差将会成倍扩大。想一弹制敌非常困难,只能进行大面积密集方式进行火力覆盖,但这是非常不现实的,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导弹,并且一枚导弹的成本也不小。目前的弹道导弹发射弹道都是预先固定的,要想打中会动的航母还需要发展制导弹头。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技术上,弹道导弹反航母是完全可行的。这种作战样式已经从最初的天方夜谭变成了现实。使用红外或主动雷达末制导系统,以及适应精确制导的再入弹道技术。尤其是精确末制导弹头,使用具有滑翔弹道的新型高速再入飞行器的末制导战斗部。

除此之外,就算掌握了导弹打航母的精确位置信息,航母战斗群对导弹的拦截又是一个问题。航母编队是一个融制空、制海、制陆、制电磁空间和反潜作战“五位一体”功能于一身的战役集群。航母的身边所配置的大型雷达系统,拦截系统,反导系统就足以拦截飞来的导弹。一个标准的航母战斗群的和防御能力异常强大,不能指望一两件所谓“杀手锏”就能将其击沉,必须要打造一个适合本国军事战略和武装力量现状的大型海防体系,才能与航空母舰对抗并将其击沉。

总之,弹道导弹要想打中航母是非常难的,需要攻克各种技术难题,也需要加强各系统之间的配合。反航母作战是个典型的联合作战指挥样式,整个作战体系的指挥运行比较复杂。从历史上看,岸防火力在多数情况下会强于舰炮,马汉就曾说过:战列舰的优势在于广阔海洋上的机动,战列舰永远无法与海岸要塞正面抗衡。

只不过,今天海岸要塞的射程变长了,有了能打数千公里的弹道导弹,战舰已经不能在广阔海洋上随意机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