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夜郎文化,安順還有這個兩千多年的漢代文化

“安順的牂牁文化”

寧谷

除了夜郎文化,安順還有這個兩千多年的漢代文化

上世紀70年代,一個在地下沉寂兩千餘年的古漢遺址浮出水面。在安順市西秀區寧谷鎮連續發掘出土了大量漢代遺物,包括幾何紋方磚、秦半兩、漢五銖、大泉五十等圓形方孔小錢,金器、青銅器、鐵器、陶器、木器等生產、生活用器數百件。

之後,這片不大的地域成了貴州考察和研究漢代歷史的寶庫。特別是1996年出土的"長樂未央"瓦當、鐵鏡、青銅龜燈,為西漢末至東漢初時期的官方專用物品,這次發掘,還首次發現了貴州目前唯一一片木牘。

◆ ◆ ◆

牂牁文化浮出

除了夜郎文化,安順還有這個兩千多年的漢代文化

經過30餘年不間斷的努力,發掘的漢墓有32座,經專家確定在大寨、龍潭、潘孟、白泥、上苑、龍潭坡、龍泉寺、跑馬地等七八個村有漢墓120餘座,估計有千餘座;上苑龍泉寺南分佈磚瓦窯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陶窯;在龍泉寺西南的開闊田野下,存在一個規模為9萬平方米的建築群遺址。

如此三位一體的漢代遺址為西南考古史上所罕見。於是人們把眼光投向兩千多年前的西漢,通過分析大量史料後,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作為漢代中央集權的第一個地方政權--牂牁郡,其郡守治所是否就建立在這片土地上?

牂牁郡首府

除了夜郎文化,安順還有這個兩千多年的漢代文化

據《華陽國志》所載,從西漢到東漢,牂牁郡轄地人口狀況分別為:西漢24219戶,人口153360人;東漢31523戶,人口167252人。從今天的角度分析,牂牁郡轄地雖廣,但人口狀況有限。像寧谷這樣擁有9萬平方米建築遺址的地方,在貴州絕無僅有。

因此推斷,寧谷在當時是大規模的人口聚居地,已經具有郡城的規模,也就是說寧谷應該是牂牁郡首府所在地。

翻開歷史典籍,同夜郎一樣,牂牁是安順古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標識。如果將漢代牂牁郡的建立作為一塊凸現於歷史的文化高地的話,那麼在此之前和之後的數百年裡,其演化的過程同樣充滿曲折。

牂牁取代夜郎國

除了夜郎文化,安順還有這個兩千多年的漢代文化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漢帝國向西南開疆拓土,出兵滅南越國,回師除掉且蘭國,沒有裁除夜郎國,在頒夜郎王印前,在夜郎國地置牂牁郡,行中原郡縣制。

於是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地方政府在這塊土地上出現。到公元前28-25年,牂牁郡太守陳立滅掉夜郎王興之後,夜郎國的歷史結束,牂牁郡完全取代了夜郎國。

西漢、東漢歷經四百餘年,作為牂牁郡首府的安順,在大漢帝國西南版圖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牂牁的經濟

除了夜郎文化,安順還有這個兩千多年的漢代文化

農業是牂牁的主要經濟。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稻穀。考古部門不僅在黔西北戰國至西漢中期的土著居民墓葬中,發現了稻穀與大豆的遺蹟,還從當時屬牂牁郡管轄的興義漢墓中出土了一座水田稻作模型。

《史記·西南夷列傳》說:其地"椎結、耕田、有邑聚"。《華陽國志》說這裡的人"畲山為田"。《漢書》記載屬牂牁郡管轄的鉤町國,曾向漢王朝"入粟千斛";又說漢軍與夜郎交戰時,採用"攻絕其水道"之法。凡此種種,都足以證明牂牁農業文明的發達程度。

為開發西南諸地,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漢朝廷即決心打通西南夷道,形成一條由巴蜀經夜郎通往南越的通道。交通的改善和邑聚的興起,是夜郎商業活動的基礎。

牂牁與巴蜀、南越與之間已有商業往來。從寧谷漢代墓葬中出土的半兩錢和五銖錢,也是牂牁對外商業交往的一種證據。

牂牁的經濟

除了夜郎文化,安順還有這個兩千多年的漢代文化

多年來的考古發掘證明,牂牁的製造業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大量出土的青銅器和漆器,製作精細,造型優美,紋飾繁縟。

1956年到1958年修紅楓湖水庫時,在清鎮、平壩交接的琊瓏壩、尹關一帶,文物考古部門發掘了一批漢代墓葬,出土若干珍貴文物,其中琊瓏壩出土的漆耳杯3件、漆盤2件,根據上面的銘文考定是供皇室使用的御用物品,為兩漢之交牂牁郡大姓龍、傅、尹、董氏歸附光武帝劉秀所得賞賜。

由此可見,以今安順為中心的漢代牂牁郡兩千年前已經存在一種繁榮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