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您!給了我們一個俠客夢

一代武俠小說泰斗查良鏞(筆名金庸)30日下午在香港病逝,終年94歲。消息傳來,網絡世界中,震驚、哀悼、追憶瞬間成為主調。很多人甚至不相信是真的,因為他辭世的消息早在幾年前就不斷傳出,但不幸的是,這一次卻是真的。而隨著金庸的離世,也意味著以人文為核心的武俠小說時代的結束。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圖/視覺中國

① 小說

寫武俠小說純屬偶然,卻部部成了神話

金庸1924年3月10日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曾經創作《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家傳戶曉的小說。除了小說家身份,他還是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曾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圖/視覺中國

金庸開始武俠小說的創作,源於一次很偶然的機會。1955年,《大公報》下一個晚報有個武俠小說寫得很成功的年輕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即將完結,而他的創作又到了疲憊期,於是,在報紙總編輯力邀下,金庸接過了武俠小說這一棒。

雖然此前從未寫過小說,但憑藉他對武俠小說的瞭解與喜愛,金庸還是答應接替梁羽生的任務。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鏞字拆開,做了一個筆名,《書劍恩仇錄》正是他的第一部武俠作品,作品一炮而紅。隨後,金庸又在短短的幾年內創作了《碧血劍》《雪山飛狐》和《射鵰英雄傳》等作品,一時間風靡全港。十餘年間,他寫下15部作品,且部部都有全新突破,留下不可複製的神話。1972年,金庸宣佈封筆,之後對其以往作品開始修訂工作。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1983年版《射鵰英雄傳》

上世紀80年代初,廣州一家雜誌開始連載《射鵰英雄傳》,金庸武俠小說正式進入內地。時至今日,其作品在兩岸三地不斷被改編成影視劇,已成為陪伴人們成長的一個標誌。直到今天,在網上搜索他的圖書,也依然有至少上百種不同版本圖書在售。老版金庸作品,在舊書市場也已炒至千元以上。

他構建以人文為內核的武俠小說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恨不能相逢

愛也匆匆,恨也匆匆,一切都隨風

狂笑一聲,長嘆一聲,快活一生,悲哀一生

誰與我生死與共

——《刀劍如夢》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著有《千古文人俠客夢》)曾經聽過金庸講課,也見過金庸籤售現場。他回憶說,不止一次見到這樣溫馨的場面,有讀者要求籤名,金庸總是很配合,問人家叫什麼名字,順手寫兩句勉勵語或俏皮話。讓陳平原印象深刻的是,金庸在那麼疲勞的狀態下,始終保持笑容。

在陳平原看來,金庸的武俠小說是超越雅俗的,武俠的精髓在於“俠是靈魂,武是軀殼”,金庸的作品之所以打動人心,產生持久的精神震撼,正在於他通過武俠書寫人性、展現歷史,這和那些人類歷史上的文學經典一樣,守護著那些恆久不變的價值觀,這也是其成為經典的精神所繫。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1983年《射鵰英雄傳》

文學評論家白燁認為,金庸在武俠寫作上,構築了這個時代所能達到的高度,他的離去,也是他所代表的武俠小說時代的結束。白燁說,金庸留給我們的重要文化財富,是以人文為內核的武俠小說,現在很多武俠小說只能看到體力、武力、自然、神秘,沒有金庸寫得豐厚,沒有他寫得那麼蕩氣迴腸,也沒有金庸留下的那些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網絡文藝委員會秘書長莊庸認為,在金庸之前,“俠”都叫“遊俠”“豪俠”,講究江湖快意恩仇,這些“俠”都是對現有革命體制的破壞、顛覆,而金庸之“大俠”為“俠之大道,為國為民”,“俠”因此從破壞者變為建設者,解決了“道”的問題。

對於金庸的辭世,金庸研究專家陳墨表示,自己一直處於震驚的狀態,“他把一個古老文類能夠寫到令人刮目相看的程度,成為長久的公共話題,並進入學術圈進行討論,這本身很了不起。”陳墨認為,會講故事是文學的根底,而金庸講故事的根底可能遠遠超出我們對於通俗文學的認知。“30年前,我讀大學中文系時讀了金庸小說,但讀中文系的人一般不可能去讀通俗文學,金庸顯然打破了雅俗的藩籬。”在陳墨看來,人們談到通俗文學都會認為是自我複製,但

金庸小說既不復制別人,也不復制自己,他總是在自我突破、自我完善。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1997年《天龍八部》

金庸的武俠小說更是影響了一代代網絡作家。莊庸特意提及,他的名字正是因為崇拜金庸,而在大學時特意改的。“金庸的理念、創作,深深影響了幾代網絡文學作家,像大神級網絡作家貓膩的《劍客》,就是將武俠魂滲透在其中。”莊庸認為,金庸是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裡程碑式的橋樑。網絡作家、天下書盟小說網總編輯董江波說,金庸的去世,代表著那個恩怨情仇的武者江湖,徹底離我們遠去了。

②電視劇

金庸小說頻繁搬上熒屏,十年一部經典翻拍

傳一曲天荒地老

共一生水遠山高

正義不倒

會盟天下英豪

無招勝有招

——《笑傲江湖》

“一劍飄飄,一聲笑傲。傳一曲天荒地老,共一生水遠山高。”對很多80後來說,首播於2001年的央視版《笑傲江湖》拍出了金庸文學世界裡的大部頭作品,劇中由李亞鵬、許晴飾演的令狐沖和任盈盈,也是大家想象中江湖遊俠、神仙眷侶的模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金庸小說作為影視劇改編的重要來源,已經被港臺和內地的影視劇創作者們先後翻拍。僅《笑傲江湖》一部作品,就先後有過1985年的臺灣古早版、1996年的TVB版、2000年的臺灣任賢齊版、2001年的央視張紀中版、2013年的於正版和2017年的網劇版。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2001年《笑傲江湖》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1998年《鹿鼎記》

幾乎不到十年就翻拍一次,尤其是近幾年來翻拍的頻率進一步提升,直接印證了金庸作品的高影視轉化率。去年剛剛從金庸先生那拿到了《天龍八部》電影版權和《連城訣》電視劇版權的樊馨蔓,在得知金庸離世消息時,還在公司和團隊商議《連城訣》的改編事宜。曾經作為導演張紀中的妻子,在央視版《笑傲江湖》和《射鵰英雄傳》創作團隊中,樊馨蔓始終也是核心主創。作為金庸的浙江同鄉,樊馨蔓回憶1997年還在央視時,還是馬雲建議她拍攝金庸的作品,而1998年見到金庸本人時,雙方的合作也十分順利,金庸只收取了一塊錢的版權費就把《笑傲江湖》的版權授權給了當時隸屬於央視的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

“金庸先生是很有浙江人性格特點的,這麼多年有那麼多金庸劇翻拍,他對有些作品不太滿意,就不會再授權第二次。”樊馨蔓回憶,作為文學大家,金庸先生並不會直接干預翻拍劇的創作,只是對小說裡某些人物的創作會有要求,還會選擇去現場探班。樊馨蔓認為,當年央視版金庸劇的翻拍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家心中的經典,關鍵還在於創作團隊採取了極為尊重原著的態度,“每部戲也會做一些調整,但我們不會做傷筋動骨的改造。”

《連城訣》總編劇汪海林也表示,金庸先生是一位偉大的通俗小說家,儘管他30年前就停止了創作,但是他的作品作為經典文學提供的人物模型和結構模型,其實已經被作為“摹本”化入今天的故事創作中。“我們在今天的各種諜戰劇、情感劇和商戰劇中,都能看到金庸文學裡編故事的套路,像郭靖這種獨一無二的人物,後來就有許三多和他相類似。金庸武俠故事裡的橋段其實也出現在《仙劍奇俠傳》《花千骨》中,包括如今的網絡文學其實也是用了武俠故事的底子。

作為2017年網劇版《射鵰英雄傳》的導演,郭靖宇早在2001年央視張紀中版《笑傲江湖》劇組裡與金庸結緣,他回憶起當時和金庸還有過直接交流,對老先生重視影視改編的印象深刻。郭靖宇改編的《射鵰英雄傳》,去年以高達7.9分的評分,成為近年來觀眾口碑最好的金庸劇,而郭靖宇坦言,其實最核心的秘訣就在於尊重原著。

“金大師雖走,但作品仍留在人間。”郭靖宇感慨,作為經典文學作品,金庸小說本身已經經過了時間的檢驗,如果後來的創作者不能在敘事和人物塑造上超越金庸,其實不必做大量改動,“改得面目全非還不如不用,金庸留下的作品其實是中華文化走出去、中國影視走出去的一面重要旗幟,希望未來同行們會有更好的詮釋,能有全世界都能看得懂的新武俠劇。”

③電影

金庸小說翻拍電影是“永恆的挑戰”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有製作能力的電影公司就想拍攝它。金庸小說卷帙浩繁,無論故事內容還是文化意蘊,都很難在一部電影裡容納下來,而將想象性的小說轉化為具象性的電影也難以滿足所有觀眾的想象力。

滄海笑

滔滔兩岸潮

浮沉隨浪記今朝

蒼天笑

紛紛世上潮

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滄海一聲笑》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1992年《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

金庸作品對電影人既是永恆的誘惑,也是永恆的挑戰。他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改編素材,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改編達到了小說的藝術高度。”武俠小說研究者陳墨說。

1958年,由香港峨眉影片公司拍攝電影《射鵰英雄傳》上映,該片由胡鵬執導,曹達華、容小意、李清 、梅綺等主演,這也是金庸作品第一次被搬上大銀幕。從那以後,金庸作品就成為幾代香港電影人創作的素材寶庫。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邵氏公司拍攝了二十多部金庸電影,這些電影雖然取景比較簡陋,但對原著較為忠實。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徐克開啟的新武俠浪潮則對金庸作品進行了大膽改編,比如《笑傲江湖》《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此外,王家衛的《東邪西毒》、王晶執導的《鹿鼎記》都是較為知名的金庸作品改編電影。

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1994年《東邪西毒》

嚴格來說,這些電影真正的金庸粉絲可能不會買單,因為它們更像是獨立的‘徐克電影’‘王家衛作品’。”陳墨說,此前許鞍華執導過一版《書劍恩仇錄》,跟原著比較接近,“但這部小說本身並不是金庸最好的作品,影響力也就有限。”

曾創作過《新龍門客棧》《龍門飛甲》等電影劇本的編劇何冀平說,金庸和她都是第一批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的香港會員,當時整個香港只有五六個人家入中國作協。“他喜歡看京劇,經常去看香港京劇名伶鄧宛霞的演出,我們見面了會點點頭、拉拉手,他是一個不太善於交際的人。

在何冀平看來,金庸應該是武俠作家的第一把交椅,其作品被翻譯成各種語言,不僅對中國人、對全世界都有很大影響。就香港電影而言,他也給了編劇、導演很多啟發。“我從他的作品中,吸取了很多好的創作方法。他的小說很善於寫人物 ,而以前的香港武俠片不是很突出人物,所以我在創作《新龍門客棧》劇本時寫了很多有特色的人物進去,比如張曼玉演的金鑲玉、 林青霞演的邱莫言。金庸的小說故事都特別曲折,裡面會有很多中國古典文學、傳統典故等很多有文化的內容,這在以往的武俠小說中也比較少見。”

香港電影人吳思遠回憶,在他擔任香港電影金像獎主席期間,有一年曾經邀請金庸為最佳編劇獎頒獎,老人家欣然同意。頒獎禮當晚,金庸出場前對他的介紹是“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頒獎時,金庸講了很多話,都是關於劇本的重要性。吳思遠說,一年前他開始籌備《金庸軼事》一書的出版,書中有很多關於金庸的珍貴資料和圖片,預計很快出版。

“其實金庸先生對華人文化圈的貢獻早就已經完成了,他的去世就是最後的句號。只不過他在世的時候,我們都覺得他還在,現在就剩下作品了。”陳墨說。無論怎樣,金庸的意義或許還未到最終定論的時候,就如同陳墨所言:“讀或不讀,評價高或不高,喜歡或不喜歡,都很正常。”在他看來,這種爭議本身也可以活躍我們的文化心靈,這種特別的文化現象值得長久研究。

-End-

笑書神俠成往事,飛雪連天別金庸

▼藝綻熱門閱讀文章▼

本期監製:周南焱

原創新媒體制作人:路豔霞、李夏至、袁雲兒、王廣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