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摧毀「美國夢」?

《環球財經》記者 劉美

人們常說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當前的世界尤為如此。然而,當美國社會學者們看到近日蓋洛普公司的一項調查結果,不免憂心忡忡。對於“你是否相信努力工作就能改善生活”這個典型的“美國夢”信念,出現了巨大的貧富差異:窮人相信“美國夢”的比例遠遠低於平均值,富人卻“信心爆棚”,超過90%的富人認為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另一項調查問卷表明,除了貧富差異,對“美國夢”的信念還存在種族差異:在較貧窮階層中,非裔對未來的信心是白人的3倍,西班牙裔對未來的信心是白人的1.5倍。貧窮及中產階級白人成為美國最不相信夢想的一類人,而他們正是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的主要支持者。對未來的預期決定了當下的投資選擇:企業缺乏信心,將裁員節流囤積現金;個人對未來不抱夢想,就會大幅減少子女及個人教育、健康保健等帶有“延遲滿足”特性的投資,而這又將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並導致貧窮的代際傳遞。與此同時,富人對“美國夢”的過度信任,導致他們無法理解窮人的選擇。思想鴻溝比貧富差異更難填補,激烈的社會衝突在所難免。

是什麼奪去了中下階層美國白人的夢想?人們列出了許多原因,從政治體系僵化到虛擬經濟膨脹,不一而足。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丹尼•羅德里克 (Dani Rodrik)則在他最近的博客文章中提出一個新見解:科技創新或許對社會整體信心產生了負面影響。

許多科幻小說家也為人工智能取代人類而焦慮。但羅德里克的擔心更具現實意義,他援引麥肯錫報告中的數據,指出2005年以來受益於科技創新最大的兩個領域——信息通訊和媒體產業,佔GDP的比重不足10%。而佔GDP比例超過25%的公共服務和醫療領域,幾乎完全沒有從科技大爆炸中獲益。不過,麥肯錫報告的主旨其實是為了說明後者在科技方面存在較大發展機會。

羅德里克並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從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創新實踐可以看出,那些領先行業提高生產率的原因更多在於通過高薪吸納人才,同時將低技能勞動力擠壓到其他行業,他稱之為“負增長型結構改革”(growth-reducing structural change)。這本質上並非技術革命,而是加劇兩極分化的勞動力置換。事實上,這種現象在美國同樣存在。硅谷或許自認為拯救了世界,高科技行業以外的從業者看到的卻是人才嚴重流失和生產率下降。而後者,才是國民經濟的支柱。

當然,科技創新具有改造傳統行業、提高整體社會生產率的遠大潛力。但政治和社會學者的憂慮也有充分的事實依據。羅德里克寫道:“任何科技創新對於生產力、就業率和社會公平的作用,都取決於其向勞動和商品市場擴散的速度。”也就是說,要讓“硅谷造富夢”不再擠壓傳統行業的“美國夢”,高科技行業需要立刻加快其惠及其他領域的腳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