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和幸福的秘诀其实只有这一个

成功和幸福的秘诀其实只有这一个

终身成长,不就是终身学习的意思吗?在这个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里,终生学习的道理有谁不知道?

最初看到这个书名时我也是这么想的,但读完这本《终身成长》后,才明白并非如此。

“终身学习”强调的是我们终身都需要学习,“终身成长”强调的是我们终身都可以成长。

所谓成长就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自己有了进步和发展。

终身成长就意味着人的一生,我们都可以成长,都可以变得更好。前提是我们要拥有《终身成长》里所介绍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本书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在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均被公认为杰出学者。

她看到许多类似于《世界上最成功人士的十个秘密》的书籍,确实有许多有用的信息,但都过于零散,无法构成整体,从而无法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

使得人们感觉似乎懂得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对成功进行数十年研究后,她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人们很多想法和行为的不同其实都是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的。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专注于成长,而并非成功,但他们往往能取得成功,并且能拥有更好的情感关系,生活得更加幸福。

卡罗尔将她这一研究成果凝结成了这本《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出版后坐镇美国亚马逊心理畅销书榜单10年,受到《 时代周刊》等媒体热评,得到比尔·盖茨等名人的热情推荐,被称为

“颠覆传统成功学观点,影响美国校园教育的创新理念。”

2017年9月,卡罗尔凭借对“成长型思维”的突破性研究,荣获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

为什么你明明努力了却要假装不努力?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尤其是智力水平的不同,到底是先天造成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对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

如今大多数人都会同意,人的能力水平受到先天和后天共同的影响。

似乎没有谁会否认后天努力的重要性,连智商测试发明者——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也相信教育和练习可以改变智力,让一个人变得更加聪明。

我们中国更是历来强调努力的价值,如我们熟悉的“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等成语典故。

但现实生活中呢?前些天与亲戚聊天,说起她儿子班上有个女生,上课从来不好好听讲,也不怎么看书,但每次考试都是前几名,说时一脸的羡慕神情。

女儿听了这话笑道:

“谁知道她有没有在暗地里努力呢?我以前就有同学在学校天天玩,回家却拼命学习还生怕别人知道。”

这是为什么呢?

《终身成长》称这个为“不愿努力”综合症,在青春期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根本原因就是固定性思维模式。

他们认为人的智力水平是固定不变的,天才是不需要努力的,因此努力就意味着你不聪明,这自然让人尤其让青春期孩子无法接受。

他们喜欢被人夸聪明,却不喜欢被人夸努力。

人们也似乎更敬慕聪明的人,努力甚至成了一种羞耻,于是努力的人也要假装不努力。

还有些孩子,则担心自己努力了也仍然学不好,那就连借口都找不到了,便干脆真的放弃了努力。

《终身成长》中的小提琴神童索南伯格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学琴时就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却拒绝改变,几年后发现其他人超过了她,自信心更受打击,但却更不愿努力。

她害怕努力会让她的天才蒙受阴影,更怕她努力之后仍然失败,甚至发展到不带小提琴去上课,后来在老师的严厉警告下才幡然醒悟,明白了努力后即使失败也比现在强得多。

著名的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曾经说:

我不会将世界两分成弱和强,或者成功和失败……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永远是好学者。

他们认为努力并非表明我们不聪明,而是表明我们能够变得更聪明,努力才是我们应该拥有和值得我们骄傲的品质。

《终身成长》指出在学生时代,小学升初中和中学升大学是两个重要的转折期,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会有较大的起伏,有些人是遇到困难就放弃了努力,有些人则是仍然按从前的学习方法努力。

成长型思维模式强调努力,但并不赞成盲目的努力,不愿意改变努力的方法其实也是一种固定性思维,以为努力的方法是固定不变的。

如果我们需要努力,就说明我们的关系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吗?

能力水平是如此,那么性格和品行呢?

我想起一位朋友的话。他以前也认为人的思想品性主要受到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但是后来有些事却让他改变了想法。

比如有对双胞胎,一样的父母亲肯定也是一样的教育,但品性却迥然不同,一个文质彬彬,另一个却从小就像个小流氓。

我不否认性格中的先天因素,但后天的教育引导和环境因素肯定有重要影响。

而且双胞胎的例子也许恰恰说明了后天因素的重要性,因为双胞胎在先天因素方面是最为接近的,也许正是后天的某些因素才导致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品性。

很多人都会赞同后天因素对性格的影响,但对于恋爱婚姻,许多人会认为这时人的思想性格基本成型,难以改变,这时重要的只有选择,也就是要选择对的人,其他的就不用管了。

但现实果真如此吗?《终身成长》里有对恋人,夏琳和麦克斯初见时就互相吸引,两人兴趣爱好强烈一致,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但交往一段时间后,两人出现了矛盾,朋友都劝他们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但他们却认为两个人如果真正适合的话,是不需要去努力的,一切问题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于是,最后他们就这样分手了。

著名的婚姻专家艾伦·贝克说过,对两性关系来说,最具毁灭性的想法之一就是

如果我们需要努力,这说明我们的关系里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另一对恋人汤姆和露西,交往不久两人之间也有了疙瘩,露西甚至准备放弃这段感情,经过心理咨询后,她鼓足勇气询问汤姆的意思,才发现原来是个误会。

成长型思维的人不否认互相强烈吸引的爱情,但他们更懂得,健康长久的爱情需要双方的努力。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

在畅销世界的心理学专著《爱的艺术》中,他指出,性爱既需要两个特定个体之间互相吸引的爱的情感,又需要爱的意志。

爱的意志就是我们需要努力和学习的地方。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爱是一个动词,缘分并非只有天注定

为什么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人们都说“患难之中见真情”,但同时人们往往又感叹“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也许有人说因为需要共度难关,共患难自然容易了,但如果我处在患难之中,别人伸出援手,那就很难得了。

确实如此。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当你穷困潦倒之时,他热情相助,但当你的一切越来越好时,他却与你疏远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呀,就像歌里唱的那样:

“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请你忘记我|朋友啊朋友|你可曾记起了我|如果你正承受不幸|请你告诉我……”

但是,这也许并不是全部的真相。

卡罗尔有位朋友,这个朋友的一些朋友有很多很明显的缺点,当作者表示惊讶时,她微笑着说谁要想完美的朋友,谁就没有朋友。

但是,卡罗尔发现这位朋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那些故意让她觉得自己糟糕的人。

这其实也是固定性思维模式在作怪。

拥有固定性思维的人,总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他觉得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别人聪明就意味着自己愚蠢,别人正确就意味着自己错误。

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就不会这样,他们能从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也能从他人的成功中学习到经验,他们不畏惧自己的失败,也不会嫉妒别人的成功。

因此,他们既能在朋友有困难时伸出援手,也能在朋友取得成功时真心地鼓掌。

努力与选择,到底哪个更重要?

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知识能力,性格品德乃至情感关系都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提高和改进的。

这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这种基于发展的思维模式激发了一系列与发展有关的思想言行,如相信自己,不怕失败,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等,在教育、体育、商场、职场、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那么,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呢?《终身成长》在每章后面都附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

但其实最大的阻碍主要来自我们身上或多或少拥有的固定性思维模式,改变它需要一个过程

,本书对此也给出了改变的方法步骤:

第一步是接受,即接受自己的固定性思维人格部分

第二步是观察,观察是什么引发了自己的固定性思维

第三步是命名,给固定性思维命名,了解激发固定性思维后会发生什么

第四步是教育,教育固定性思维人格,学习和保持成长型思维模式

《终身成长》推崇成长型思维模式,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一切都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改变,但对此不可片面理解。

成长型思维模式在教育上倡导“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学生“,但并非不承认个体差异,强调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变得更优秀。

成长型思维模式强调努力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否定选择的重要性

比如选择自己喜欢并擅长的工作就很重要,能让你取得更快的进步,也能让你更好地实现自我。对于爱情婚姻来说,选择合适的伴侣,就更为重要了。

但如果已经做出了选择,就需要努力了,特别是遇到困难出现问题时,更需要努力。

曾经看过这样一幅漫画。有个人去挖水井,每口井他都浅尝辄止,结果他挖了很多井,没一口井有水冒出,他抱怨自己太倒霉。

有人走到其中一口井继续深挖下去,不久就有汩汩泉水涌出。

这很像我们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人对成功充满了渴望与焦虑,总幻想着走捷径,听说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结果一样都没成功,还埋怨别人骗他或者他时运不佳。

选择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努力比选择更重要!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很多人引用雷军这句话来强调选择的重要性,在这个越来越强调选择的时代里,《终身成长》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努力的重要性,努力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成功

在这个越来越强调爱情是缘分是感觉的时代里,《终身成长》也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了努力,不要忘了弗洛姆在《爱的艺术》所说的爱的意志和爱的艺术,努力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幸福

我们都可以变得更好,只要我们努力。成功和幸福的秘诀其实只有这一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