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不關注思想的時代,年輕人應該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

編者按:2018年9月15日—16日,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在中國武漢隆重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近百名專家學者以及生命科學的實修實證者,展開了深入而廣泛地探討。現特開設“對話傳統文化與軸心時代”專欄,刊發論壇工作人員對與會嘉賓的採訪,以饗讀者。

“無思時代”生命的追問

時間:2018年9月16日

地點:中國武漢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會場

嘉賓: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謝勁松

主持人:段麗君

多數人不關注思想的時代,年輕人應該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

謝勁松教授接受採訪

段麗君:謝教授您好!歡迎您來到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非常感謝您對論壇的支持。

我瞭解到,您不僅對多位西方哲學大家進行過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而且對中國傳統文化也進行過很深入的研究。可能有不少人都會覺得,研究哲學和文化是一件比較枯燥的事情,因為需要研究者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堅持不斷地深入思考。請問您對哲學和文化保持著這種多年如一日的熱情,您的原動力是什麼?

謝勁松:這對別人而言可能是個問題,但對我來說它不是個問題。即使我不做哲學、不做思想方面的事情,比如說讓我做其它的任何一件事情——像過去我是不想洗衣服的,但現在我也沒覺得洗衣服是件多麼難的事情;像在家做菜呀,掃地呀,我覺得都有味道。但當年我為什麼選擇學哲學呢?我本科學的是機械工程專業,技術類的工作很多人都願意去做,做的人太多了;但做思想類工作的人很少。這是其中一個原因,但這不是根本原因。記得我在填大學志願時,父親想讓我學醫,因為他覺得醫生只要有支筆,一輩子有飯吃。我對父親說,醫生只是治療人身體的疾病,我更願意治療人心靈的疾病、精神的疾病。這就是我的志向。所以研究哲學和文化對我來說,是我人生中最有意義、最快樂的事情。

段麗君:如您所說,現今我們在物質方面比過去豐富了很多,但人們的心靈好像一片荒漠,所以需要更多像您一樣對生命有追問的人,來關注大家的心靈層面。本屆論壇,您在論文中提到了“無思時代”這個概念,您能談談它表現在哪些社會現象中嗎?

謝勁松:“無思時代”這個詞是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說的。

多數人不關注思想的時代,年輕人應該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

海德格爾

“無思”是指人不會思,沒有思想。他說,在無思時代,無思是最能激發思的;但是要想激發思,人要能意識到自己的無思,意識到自己沒有思想。就像我們追求物質生活的一個前提是每個人都知道這種物質是我欠缺的。比如這張桌子、這個水杯,讓人看到後生起欲取之心,這就是前提,因為我知道自己沒有桌子、水杯。同樣,我們追求思想的一個前提是我能意識到自己不會思,沒有思想。你只有意識到自己的無思,你才會去追求思。但是人怎樣才能意識到自己的無思呢?有這麼兩種途徑:第一種,有些人天性就在這方面敏感,有一種直覺,他能意識到自己的無思;第二種途徑是聽別人描繪了一張追求思想的美好藍圖,而意識到自己的無思,然後去做。

海德格爾是站在西方德國的背景下提出“無思時代”這個概念的,他認為西方人就處在一個無思的時代,在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就是無思時代了。他的參照標準就是古希臘文明——他還不是指蘇格拉底,而是指在蘇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臘文明。蘇格拉底已經把他的思想變成了哲學,變成了概念。從巴門尼德開始,這個形而上學變成了概念,就相當於一套概念的機器,你要按此規範去思考。而海德格爾所講的思,就是指在蘇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它還沒有被哲學化。

談到無思時代在社會現象中的表現,其實在我們身邊就有一些表現。比如說我們看電視主要是為了娛樂,屬於所謂的“快餐”,而有些人如果沒有電視,生活好像就缺了一塊。我也曾有看一部連續劇沒看完,硬是想看完的經歷。我們無思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生活受到了技術時代大環境的影響,我們不能意識到自己無思;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不能意識到思,我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閱讀那些聖哲們的著作。我們閱讀的書多是一些實用性的書,而不是思想性的書。所謂思想性的書——這裡又要說一下什麼是“思想”,思想可以說是智慧。但是智慧為什麼是智慧?智慧它自身是不說原因的。在西方專門有一門學問就是哲學,回答了這個智慧為什麼是智慧的問題。就像你說這個東西好,那它為什麼好?你是要講出道理來的。所以西方哲學它是講出一番道理來的。而這個傳統影響並導致了西方自然科學的發生,然後到技術科學,到工程,接著改變了我們這個世界。如今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當下,都離不開技術,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還有像讀國學經典,古文我們可能讀不懂。比如《老子》《莊子》都講“道”,道是什麼?它有這個詞語,你怎麼去追問這個道?這是每一個人都需要花時間、花精力去思考、探究的,你要去查資料,找人交談,尋找明師學習。所以思想性的書,指與智慧相關的經典。

我們把無思時代的現象概括一下:第一,多數人不關注思想;第二,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容易遇到有思想的讀物,有思想的媒體,有思想的文章、視頻,有思想的言論,這些都不輕易遇到,但這不等於說它們不存在。只要我們有心去尋找,一定是可以找到的。

段麗君:這樣說來,現在很多人其實還沒有覺知到、沒有關注到自己有沒有比較深的思想,人們也很少去通讀聖哲們的著作,即使讀國學經典可能也很難讀懂,因此便不清楚東西方兩種智慧對自己的生命意味著什麼。謝教授,說到思想(智慧),因為您研究過中國佛家的禪宗,禪宗把禪定叫做思維修,您能談談它與西方哲學的思之間有哪些異同嗎?

多數人不關注思想的時代,年輕人應該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

謝勁松在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發表主題演講

謝勁松:西方的思想它是純意識的,語言、文字、符號、概念,而且它是按照邏輯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演繹的方法,就是這樣來思。而所謂的純思,就是說這些文字、詞語、概念,它不涉及到一個直接地所指。比如我們說這是桌子,這是杯子,你用手一指,大家就清楚是這個東西。但什麼是存在?什麼是虛無?你指哪一個能給大家展示存在或虛無?我們每天都說存在,我還存在,他還存在。那這個存在本身是什麼?其實蘇格拉底就提出來一個思維的方向,就是要對一個事物本身進行追問。現象不等於說是這個概念或者理念本身。

至於您提到的禪定也叫思維修、靜慮,這實際上是一種訓練思維的專一性的方法。我們心猿意馬,想的事情很多,意識流等妄念不斷地出現。這個靜慮,是把念頭減少,持續在一個念頭上,這是靜慮,或者說禪定。但這個禪定,是不等於禪的。禪,講的是智慧。這個智慧不是指世俗的經驗智慧,而是指對自身而言的一個生命本源。用《心經》的話來說,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此外,佛家還使用一些其他詞語來描述它。人們通過修行來發現這樣一個不生不死的心,或者叫真心,發現它是一種實相智慧,也叫般若智慧。

東方的般若智慧與西方哲學的思(經驗智慧),它們是不同的。

段麗君:我們通過剛才您說的靜慮——我把我的心就專注在某一個點上,不斷地深入定靜,就可以直達我們生命的真相,這樣說對嗎?

謝勁松:不是這樣,靜慮只是我們發現生命真相的一個條件。而且我們把念頭、注意力專注在一件事上,能持續多久呢?當我們處於持續專注一個念頭——甚至都沒有一個念頭的狀態時,人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對念頭的敏感性會不一樣的。這只是我們發現生命真相的一個條件。

現在可能有很多人對靜慮都有一些誤解,他們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花在靜慮上面。其實我們需要靜慮,但不是最需要它。用釋迦牟尼佛的話來說,要止觀雙運。靜慮,你聽這就是止;但它還有個觀,觀就是要用心去觀察。止不能夠代替觀。中國佛家文化講定能生慧,我們講你要發現生命本身的般若智慧,僅靠靜慮這種止是不行的。

段麗君:

還要有觀。

謝勁松:是的,還要有觀。說到觀,你就需要系統地學習這些國學經典,切實理解文本的意思。所以對這點很多人可能都不太關注,或者是在學習傳統文化時,對一些術語產生了誤解。像不少人以為禪定就是要像出家人打坐那樣,坐在那裡不動,其實這還是一種表象化的理解。

段麗君:禪定也體現在生活中。

謝勁松:是的,在生活中,你時刻能保持這種定力。你在發現生命的真相之前,有一個階段需要打坐禪定,但不是說你的人生時刻都要去做這件事。

多數人不關注思想的時代,年輕人應該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

段麗君:謝教授,您是發自內心地熱愛思想文化。我還想請教您,現在的年輕人應該怎樣去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呢?

謝勁松:他們需要找老師,進行系統的學習。

段麗君:讀聖哲們的著作。

謝勁松:是的,要讀思想性的書,找人交談。因為每個人的機緣、條件有所不同,所以遇到的老師、看到的書也有所不同。

段麗君:真正的思考,是必須要用心地學習——跟老師、跟經典學習,才能夠產生的。

謝勁松:是的,是這樣。

段麗君:好的,謝教授,跟您學到了很多。非常感謝您接受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的專訪!

謝勁松:謝謝!

段麗君:期待我們以後再相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