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一味中藥——藏紅花

【別名】撒法即(《醫林集要》)

(點擊觀看相關視頻)

【來源】為鳶尾科植物番紅花花柱的上部及柱頭。9~10月選晴天早晨採收花朵,摘下柱頭,烘乾,即為乾紅花。若再加工,使油潤光亮,則為溼紅花。

每天學一味中藥——藏紅花

藏紅花

以乾紅花品質較佳。置陰涼乾燥處,密閉保存。

每天學一味中藥——藏紅花

藏紅花

【原形態】番紅花(《品彙精要》),又名:洎夫蘭(《飲膳正要》),撒馥蘭(《品彙精要》)。

是亞洲西南部原生種,最早由希臘人人工栽培。主要分佈在歐洲、地中海及中亞等地,明朝時傳入中國,《本草綱目》將它列入藥物之類,中國浙江等地有種植。

每天學一味中藥——藏紅花

藏紅花

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具有強大的生理活性,其柱頭在亞洲和歐洲作為藥用,有鎮靜、祛痰、解 痙作用,用於胃病、調經、麻疹、發熱、黃膽、肝脾腫大等的治療。

性狀:

①溼紅花

柱頭紅棕色,有油潤光澤,細長線形,長約3釐米,基部較窄,向頂端逐漸變寬,內方有一短裂縫,頂端邊緣為不整齊的齒狀。柱頭常單獨存在,有時三個柱頭與一短花柱相聯。花柱橙黃色。

每天學一味中藥——藏紅花

藏紅花

浸於水中時,柱頭即擴大膨脹,呈長喇叭狀,水被染成黃色。氣香甜,味苦。以滋潤而有光澤、色紅、黃絲少者為佳。

②乾紅花

為彎曲的細絲狀,暗紅棕色,帶有黃棕色部分。質輕鬆,無光澤及油渦感。其餘與溼紅花同。

每天學一味中藥——藏紅花

藏紅花在自然表面的特寫

【炮製】揀去雜質,併除去黃色毛須。

【性味】甘,平。【歸經】入心、肝經。

①《飲膳正要》:"味甘,平,無毒。"②《品彙精要》:"味甘微酸,性平溫,無毒。"

【功能主治】其乾燥柱頭味甘性平,能活血化瘀,散鬱開結,止痛。用於治療憂思鬱結,胸膈痞悶,吐血,傷寒發狂,驚怖恍惚,婦女經閉,血滯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盡,瘀血作痛,麻疹,跌打損傷等。

每天學一味中藥——藏紅花

國外用作鎮靜、驅風劑。活血化瘀,涼血解毒,解鬱安神。溫毒發斑、憂鬱痞悶、驚悸發狂。

用法用量:煎湯,1~2錢;或浸酒。

每天學一味中藥——藏紅花

每天學一味中藥——藏紅花

藏紅花

注意:孕婦忌服

附方——

①治各種痞結:藏紅花每服一朵,衝湯下。忌食油葷、鹽,宜食淡粥。(《綱目拾遺》

每天學一味中藥——藏紅花

②治傷寒發狂,驚怖恍惚:撒法即二分。水一盞,浸一宿,服之。(《醫林集要》)

③治吐血(不論虛實、何經所吐之血),藏紅花一朵,無灰酒一盞。將花入酒內,隔湯頓出汁服之。(《綱目拾遺》)

每天學一味中藥——藏紅花

藏紅花

【各家論述】《本草正義》:"西藏紅花,降逆順氣,開結消瘀,仍與川紅花相近,而力量雄峻過之。今人僅以為活血行滯之用,殊未足盡其功用。

按瀕湖《綱目》,已有番紅花,稱其主心氣憂鬱,結悶不散,能活血治驚悸,則散結行血,功力亦同。

每天學一味中藥——藏紅花

又引《醫林集要》治傷寒發狂,驚悸恍惚,亦仍是消痰洩滯之意。但加以清熱通導一層,功力亦尚相近,惟稱其氣味甘平,則與藏紅花之膩澀濃厚者不類。"

中藥傳說——

牧草的精靈向花神弗洛拉祈願說:“請在這個深秋寂寥的牧場上,為小羊兒們開些花吧!”據說弗洛拉聽到了這個祈禱後,所綻放出來的花就是(藏)番紅花。

每天學一味中藥——藏紅花

花神弗洛拉

希臘神話中,天神因為同情單戀妖精不成而失戀自殺的青年克羅卡斯,就把他變成番紅花。

而希臘神話中的另一個故事則說,當芮斯和妻子蕙拉蓋斯在半山腰相親相愛時,他們的熱情使得黃色的番紅花紛紛綻放。

每天學一味中藥——藏紅花

(注意,以上手法教學,中藥用劑用量僅供參考,不可隨意模仿,使用前,諮詢專業醫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