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感恩」的人越來越少?是誰在濫用「感恩的心」?

關注黑木,一起讀書

1.感恩是不是需要回報?

我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一談到“感恩”兩個字就會面漏不屑,甚至嗤之以鼻,似乎“感恩”這件事已經相當令人反感。

本來“感恩”這兩個字是很溫暖很正能量的,我們的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也在“感恩教育”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為何還是不能盡如人意?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我們一直在讓人們心存感恩,但感恩就是感恩,不是回報,很多人在這個概念上犯了錯誤,以至於使本來感恩的人變得不那麼感恩了。

比如說,一個人撿到了別人丟的東西並把東西還給失主,這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期望丟東西的人一定要回報你點什麼表示感謝這就錯了,他可能只是說了聲謝謝,但並不代表他沒有感恩,你也不能說他沒給你回報就認定他不是感恩的人。

為什麼“感恩”的人越來越少?是誰在濫用“感恩的心”?

2.你憑什麼用“感恩”挾持別人?

如果說我們以有沒有得到回報作為判斷別人是否感恩是錯的,那麼,以“感恩”來挾持別人就是錯上加錯。

什麼是以“感恩”來挾持?說白了就是你不僅要回報我,還要聽我使喚。這種情況在家庭和工作中的表現尤其明顯。

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孩子被父母強迫著去上各種培訓班,即便孩子對有些課程根本不喜歡也無濟於事,說孩子好好上課就會被說成懂事孝順,如果有反抗就會說成不懂事,不感恩,父母花了那麼多錢都白花了,這真是讓人學也不是,不學也不是,毫無自由可言。

辭職是再正常不過的職場行為,乾的不開心,工作上升空間小,工資不合心意,回家繼承遺產,世界太大想去看看,這沒什麼不對吧?為啥有些領導要說離開的員工不懂感恩,是公司培養了你,公司給了你平臺,公司支付你工資養家,你這樣一走了之豈不是太沒“感恩之心”?

看看,我們就是這樣被“感恩的心”所挾持著,追逐興趣會被說成不感恩,追逐夢想會被說成不感恩,追求自由會被說成不感恩,這樣的“感恩”我們要它何用?

為什麼“感恩”的人越來越少?是誰在濫用“感恩的心”?

3.究竟是“為你感恩”還是“為我感恩”?

我們究竟為什麼要感恩?有人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有人說“吃水不忘挖井人”。關於為何感恩,我更青睞後一句。

如果別人給你一塊錢幫助你非要用一萬塊錢還這個人情也無可厚非,但並非所有人都有一萬塊錢去還人情,假設有人拿這兩種人來做對比,後一種人就明顯吃虧,非常容易被認定不夠感恩。如果喝點水只需要感激一下挖井的人就容易多了,相信大多數人都能做到。

說到“為你感恩”,其實就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因為要去回報。那“為我感恩”自然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只是內心的感激。

我們不能說哪種感恩更高尚,哪種感恩更低級。感恩本來就是非常主觀的東西,你不能用客觀的標準去衡量。就像你不能說丟東西的人比喝到水的人更感恩,孝順的孩子比盡職的員工更感恩。到底感不感恩,有多感恩,只有自己知道,別人不瞭解,更無權評說。

為什麼“感恩”的人越來越少?是誰在濫用“感恩的心”?

感恩其實是一種道德,更是私德,應該是個人面對自己內心的感受,所以大可不必整天掛在嘴邊教育人,也絕不可拿來挾持人。

最後引用胡適先生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吧!

胡適先生說: 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迴歸; 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 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佈的骯髒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