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掘墓人——亂世梟雄朱溫的那些荒唐事兒

大唐王朝掘墓人

——亂世梟雄朱溫的那些荒唐事兒

全文4968字,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1

【我叫朱三】

據說朱姓家族均喜歡在家中懸掛一副對聯:上下兩皇帝,千古一聖人。

所謂上下兩皇帝,說的就是後梁太祖朱溫和明太祖朱元璋;千古一聖人,指的就是南宋理學宗師大儒朱熹。

朱元璋和朱熹,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至於朱溫,似乎名氣不大。

不過,毛澤東曾經評價過此人,認為“朱溫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這位看著有點眼生卻狡詐過人的後梁太祖朱溫。

大唐王朝掘墓人——亂世梟雄朱溫的那些荒唐事兒

朱溫

2

朱溫,安徽碭山(今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人,因為家裡排行第三,故得乳名朱三。

朱溫的父親,是一個窮苦的教書匠,還未及朱溫成年,便撒手人寰。

迫於生計,朱母只好帶著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到蕭縣地主劉崇家當傭人。

當然,地主家的飯是不能白吃的,於是老大老二被分配去放牛,而朱三呢,運氣不錯,被分配去伺候本家——養豬。

寄人籬下的日子本來就不太好過,可是朱三又偏偏喜歡惹是生非,鄉親們愈加看不起他。朱三就在眾人的蔑視和責罵中長大,逐漸養成了狡猾奸詐的性格,而低人一等的環境也讓不擇手段出人頭地的念頭在朱三心裡深深地紮下了根。

乾符四年(公元877年),黃巢起義軍經過朱三的家鄉,在“跟著我,有肉吃”的誘惑下,朱三和二哥朱存加入了起義軍。

朱三在起義軍中很快地找到了自己的舞臺,狡猾奸詐的性格讓他在歷次作戰中如魚得水,憑著軍功節節高升,逐漸成為了黃巢手下的一員大將。

唐廣明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881年1月16日),黃巢於含元殿稱帝,國號大齊,改元金統。

當長安城裡菊花盛開時,身為同州警備區司令(同州防禦使)的朱溫正負責大齊帝國東面的安全。

大唐王朝掘墓人——亂世梟雄朱溫的那些荒唐事兒

唐末黃巢大起義

3

同州(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是帝都長安的東大門,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也正是因為如此,唐朝調集重兵,拼命圍攻,試圖打開通往都城的道路,朱溫漸漸頂不住了,向老闆頻頻求援。

可是求援遇到了障礙,負責軍事的高級官員孟楷將朱溫的求援信全部截留,不予通報,黃巢壓根不知情,其實按照當時的情況,就算黃巢知道了,也是無濟於事。

因為此時的黃巢也正被唐軍在長安死死地拖住,哪裡抽得出身,長安城內已經人吃人了(史實),朝不保夕,如何支援朱三。

朱溫左等等不來糧草,右等等不來援兵,身邊卻還有個大蒼蠅在天天鼓譟,WHO?

黃巢派來的監軍——太監!

原來皇宮的太監們又在黃老闆那找到了新工作——監軍,對於這份工作太監們太熟悉了,這本來就是大唐王朝的必修課嘛,於是輕車熟路,皆大歡喜。

老朱沒等來援兵,沒等來糧草,卻等來了一個該死的太監,這個鬱悶那!

大唐王朝掘墓人——亂世梟雄朱溫的那些荒唐事兒

4

【一根稻草】

面對著微妙的局勢,謀士謝瞳勸朱溫反水,朱溫此時也看出了農民軍的頹勢,決定叛變,於是果斷而迅速地把死太監剁了祭旗,並派使者向老對手——唐朝河中戰區總司令(河中節度使)王重榮遞交了“合作意向書”,“順便”認了王重榮當舅舅(朱溫的生母姓王)。

朱溫的使者向大唐王朝衷心地表達了老朱誓做反骨仔的堅定決心,並對雙方的合作願景尤其是官帽的大小表示了無限的期待。

王重榮親切會見了來賓,並代表大唐帝國向老朱表示了親切的慰問,勉勵朱三同志繼續做好殺人的本職工作,為大唐王朝偉大的封建主義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後臺老闆唐僖宗聞訊欣喜若狂,在政府軍與反政府軍勢均力敵的關鍵時刻,左右時局的朱三反水,無疑是個大大的利好,於是他迅速而果斷地抓住了這根稻草,因為在他看來這實在是一根大唐王朝的救命稻草,然而,事實證明,他錯了。

朱三的確是一根稻草,可惜不是救命的,卻是壓垮唐朝這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過,不管怎麼樣,帝國總算是暫時找到了苟延殘喘的機會,於是,簽字畫押,合作愉快!

唐僖宗迅速任命朱溫為左金吾大將軍,河中戰區副司令長官(河中行營副招討使),並對朱溫寄予了無限美好的期待――賜名“朱全忠”。

而朱三則麻利地舉起了屠刀,毫不猶豫地向昔日的兄弟砍了過去,事實足以證明,朱全忠既不會忠於黃巢,也不會忠於大唐,他只忠於他自己。

大唐王朝掘墓人——亂世梟雄朱溫的那些荒唐事兒

5

【軍閥混戰】

公元883年,躺在長安享了兩年福的黃巢,面對朱溫及各路唐軍的夾擊,終於支撐不住,被迫撤出長安,倉皇東逃。

朱溫、李克用(沙陀猛將)等唐軍將領率兵窮追不捨,步步緊逼。

黃巢在優勢唐軍的圍攻之下,一敗再敗,潰不成軍,一路逃竄至老家山東泰山附近。

黃巢手下的猛將葛從周、楊能、張歸霸等紛紛兵敗投降,朱溫一一笑納,實力大增。

公元884年6月,走投無路的黃巢在泰山狼虎谷兵敗被殺,轟轟烈烈的唐末農民大起義就此謝幕。

就在大唐王朝為了剿滅黃巢彈冠相慶之時,在徵繳義軍中壯大起來的各路軍閥開始蠢蠢欲動,紛紛起事。

他們打著剿滅起義軍的旗號,搶地盤,搶錢財,抓壯丁,擴軍隊,反正有槍便是草頭王,中原地帶由此陷入一片混亂。

在亂哄哄的軍閥混戰中,朱溫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漸漸打成了最大的地方軍閥。

於是,他也成為了唐王朝極力爭取的對象。

公元889年3月,在收拾了另一個死敵秦宗權之後,朱溫被帝國政府封為檢校太尉兼中書令,進封東平王。

昔日寄人籬下的小混混,終於混到了王爺的級別,可是朱三的高興勁還沒有過去呢,天上又掉下來一個更大的餡餅。

大唐王朝掘墓人——亂世梟雄朱溫的那些荒唐事兒

6

【惡人自有惡人磨】

公元900年,大唐帝國的頑疾——宦官專權,即間歇性腦癱,愈演愈烈,太監劉季述等人竟然將唐昭宗幽禁,改立太子李裕為帝。

公元901年初,與朱溫關係密切的宰相崔胤在朱溫的武力支持下與護駕都頭孫德昭等人聯手做掉了劉季述,接昭宗復位,改年號為天覆,朱溫因功被御封梁王。

接著,宰相崔胤想趁勢把宦官一網打盡,徹底清除內侍的勢力。

出發點倒是不錯,可惜這位崔宰相保密工作不到家,刀還沒磨利索呢,整個皇宮的太監就都聽見了崔大人磨刀的聲音。

這下,太監們不幹了:為了大唐王朝,咱們下面的沒了也就算了,怎麼上面的你也要啊!

兔子急了還咬人呢,何況太監!

於是,以韓全誨為首的一夥太監迅速聯絡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為外援(韓全誨曾經擔任李茂貞的監軍),武力對抗崔胤。

這下,崔宰相慌了神,於當年十月連忙矯詔令朱溫帶兵赴京師(這位崔大人好像忘了董卓的教訓)。

唱了一輩子白臉的朱三終於輪著唱回紅臉了。

朱溫乘機率兵七萬,直逼長安。

韓全誨一夥索性劫持唐昭宗投靠了鳳翔節度使李茂貞。

朱溫追到鳳翔城下,義正言辭地要求迎還皇帝。

李茂貞縮在城裡做了縮頭烏龜,這一縮就是兩年,最後實在撐不下去了,迫於無奈,於天覆三年(公元903年)正月誅殺宦官韓全誨等人,與朱溫議和。

朱三得意洋洋地將唐昭宗送回皇宮,順便把太監來了個一勺燴,甚至連各地監軍的太監也發了道詔令給做掉了,只留了三十個老弱病殘的。

幹嘛?

灑水沙地啊,總不能讓皇帝親自動手吧。

這大概是豬頭三一生幹過的唯一一件好事了。

由唐中期形成的宦官專權局面至此結束,原因很簡單:連太監都殺絕了,還怎麼專權?!

真是惡人自有惡人磨啊。

大唐王朝掘墓人——亂世梟雄朱溫的那些荒唐事兒

7

【朱三篡唐】

公元903年二月,救駕有功的朱溫被唐昭宗任命為全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諸道兵馬副元帥),並授予“迴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的榮譽稱號,一時風光無兩。

朱溫則趁機將他的豬蹄伸到了中央政府的個個角落,並將貪婪的目光死死地盯在了皇帝的寶座上。

公元904年,朱三把長安拆成了一片廢墟,挾持皇帝遷都洛陽,並在途中將唐昭宗的近侍全部殺掉,換上了自己的人。

從此,唐昭宗成了朱三手裡隨意擺弄的傀儡。

不過即使是傀儡,朱溫還是不放心。

因為這個傀儡年紀大了點。

公元904年八月,朱溫藉口出征離開洛陽,製造不在犯罪現場的假象,同時卻密令蔣玄暉、朱友恭和氏叔宗三人殺害了唐昭宗,另立年僅十三歲的李蟠為帝。

十月份,在外面溜達了兩個月的主謀朱溫回到了洛陽,好戲上演了。

朱三“驚聞”皇帝駕崩,頓時做捶胸頓足、死去活來、天崩地裂、痛不欲生狀,充分展示了一個業餘演員的業務水平。

表演完之後,朱溫又嚴厲地斥責朱友恭和氏叔宗:“奴輩負我,令我受惡名於萬代!”

於是,朱溫決定主持公道、替天行道,幹掉了兩個不地道的奴才——這就是給朱溫賣命的下場。

公元905年二月,朱溫在九曲池宴請唐昭宗的九個兒子,然後像殺小雞一樣將他們全部斬殺,可憐威名赫赫的天可汗——李世民的子孫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然而,殺戮並沒有結束,六月,朱溫將反對自己的裴樞、獨孤損等唐朝大臣30 餘人全部殺死,並且還玩了一出黑色幽默,在白馬驛將他們的屍首全部扔進黃河,讓這些自詡為“清流”的官員永遠地成為“濁流”。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馬之禍”。

奄奄一息的大唐帝國從此罹患“豬瘟”,已經病入膏肓,迴天乏力了。曾經光芒萬丈的大唐王朝終於在朱全忠的手裡“全終”。

公元907年四月,朱溫篡唐,改元開平,國號大梁,史稱後梁,中國進入了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國時期。

大唐王朝掘墓人——亂世梟雄朱溫的那些荒唐事兒

朱溫篡唐

8

【朱三的嗜好】

從當年寄人籬下的野孩子,到如今君臨天下的後梁開國皇帝,朱溫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人生路。

不僅如此,朱溫還有著不同尋常的人生嗜好。

朱三有個嗜好:好色。

好色好像是男人的通病。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是可以理解的。

何況子曾經曰過:食色,性也。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也是天性使然。

可是朱三的好色,實在是色得有點變態了。

原來朱溫喜歡別人的老婆。

也不知道老朱是不是屬蛤蟆的,見到了綠色,他就興奮,於是就有了送人家綠帽的習慣。

而朱溫的手下——號稱“八帝寵臣”的張全義(前後服侍過八位主子),就不幸中了“大獎”(抑或有幸?)。

大唐王朝掘墓人——亂世梟雄朱溫的那些荒唐事兒

五代十國示意圖

9

張全義被朱溫任命為河南省長(河南尹),負責地方行政工作,重點是保障大軍的糧草供應,亂世中成長起來的張全義同志還是很有幾分才能,將地方工作搞得有聲有色,部隊的軍糧從來不缺,朱溫一高興,就決定重賞忠心耿耿的運糧隊長老張。

獎品就是:綠帽子,而且零售的不要,直接搞批發。

於是,朱溫跑到張全義家美美地住了半個月,將張全義的老婆,女兒,兒媳挨個(或者同時?年代久遠,無法考證,請見諒)睡了一遍。

張全義的兒子氣得拿了刀要去拼命,被“理智”的老張死死拖住說:“朱溫是我們家的救命恩人,他愛咋樣就咋樣吧”。

張全義的忍術也果真了得,不過這也是亂世的無奈,在那個靠拳頭吃飯的年代,倫理道德是不值什麼錢的。

當然,老張也不用生氣,因為領導還是比較公平的,他也沒有忘了自己家的那份。

興許是外面的綠帽送的差不多了,朱溫覺著家裡的顏色也得換一換,於是色迷迷的眼睛又盯上了自己的兒媳。

朱溫的幾個兒子都在外面領兵打仗,媳婦都在家裡擱著。

老朱抱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就跑過來自己施肥搞開發了。(此處省略一千字……)

諸位,服了吧?

國學大師錢穆曾經說過:中國最無恥的時代莫過於五代十國。歐陽修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五代不仁之極也。事實的確如此。父子相殘,人倫相悖等等亂象在那個時期是屢見不鮮,甚至是習以為常的。

不過,諸位也不必義憤填膺,因為不管朱溫同志在某些方面的興趣和能力如何之強大,他也終究扛不過歲月這把刀。

大唐王朝掘墓人——亂世梟雄朱溫的那些荒唐事兒

朱溫好色

10

【血染的帝位】

打拼了幾十年的梁太祖必須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了,而對他來說,選擇繼承人的原則很簡單,居然是和哪個媳婦睡得更好(我不得不說:老朱實在是“太有才”了!)。

朱溫有八個兒子,長子朱友裕早已因病去世,剩下來的七個兒子中,年紀最大的是乾兒子(注意是乾兒子)——排行老二的朱友文。而親兒子中,年紀最大的就是排行老三的朱友珪。

帝位的爭奪自然而然地在老二和老三之間展開了。

乾兒子朱友文仗著老婆王氏的得寵,信心爆棚。

而親兒子朱友珪自然不服氣,朱家的產業憑什麼便宜了外人,再說了——綠帽子誰沒有呀!

可是朱友珪的老婆張氏畢竟不如王氏千嬌百媚,業務方面也不如王氏嫻熟,業務態度更是不如王氏“端正”,因此,朱溫更加寵愛老二的媳婦,這讓老三朱友珪也是無可奈何。(沒辦法,業務不精啊!)

而色迷心竅的朱溫居然還真的準備把辛苦打來的江山傳給沒有血緣關係的乾兒子朱友文,並且屢次透露傳位於朱友文的意思——史載:“意常屬之”。

色是刮骨鋼刀,老朱遲早死在這把刀上。

公元912年6月,病重中的梁太祖朱溫召宰相敬翔入宮,準備下詔任老三朱友珪為萊州刺史,將老三外放。

可是在那個時代,每逢皇權更迭,外放的皇子常常還在赴任的路上,就莫名其妙的掛了,概率高達99.99%,所以外放和賜死其實是同義詞。

這時,正在宮內陪老頭子從事娛樂活動的老三媳婦張氏聽到了風聲(老朱也真是色迷心竅了,這麼敏感的時刻居然還抱著老三媳婦不放),立刻出宮,密報朱友珪。

朱友珪一看老頭子真的昏了頭,要把江山讓給外人,急了,一咬牙一跺腳,反了!

朱友珪拉上親信——禁衛軍將領韓勍於六月二日發動政變,帶兵闖入後宮,在對罵了幾句之後,朱友珪把喜歡享樂的老爹送到了最最最快樂的地方——西方極樂世界。

小朱三幹掉了老朱三。

“為大不尊,帶壞子孫”。

朱溫落得這樣一個下場,也不算冤枉。

正在家裡乾巴巴等著的老二朱友貞,眼瞅著戴了N年的綠帽子馬上要換成黃帽子的時候,被小朱三一紙矯詔——賜死,於是,連戴帽子的傢伙都留不住了。

朱友珪踩著父兄的屍體登上了帝位,五代十國父子相殘、人倫相悖的醜劇拉開了帷幕……

大唐王朝掘墓人——亂世梟雄朱溫的那些荒唐事兒

後梁帝王承襲圖

11

【編後語】

大唐王朝的滅亡,根源在於藩鎮割據勢力的迅猛增長,在於中央無法對地方形成有效的控制,以致最終亡於地方武裝頭子朱溫之手。

朱溫作為一個在亂世中一刀一槍打拼出來的草莽,所依仗的完全是手中的武裝力量,軍隊,就是地方軍閥的命根子。

為了在亂世中站穩腳跟,每一個擁兵自重的地方實力派,都非常重視軍隊的控制,因此對提升軍隊的戰鬥力也就不遺餘力。

如朱溫為了防止士兵逃跑,加強軍隊控制,就實施了給士兵刺面的辦法(宋朝後來將這種辦法用於刑罰,於是水滸裡面的好漢多半都被毀了容),並且推行“跋隊斬”的制度:即作戰時,一隊士兵中若有臨陣脫逃的,則全隊處斬,逼迫士兵死心塌地給老朱賣命。(“太祖之用兵也,法令嚴峻,每戰,逐隊主帥或有沒而不反者,其餘皆斬之,謂之:跋隊斬,自是戰無不勝。”)

正是在這樣一種崇尚甚至迷信武力的氛圍下,唐末至五代十國,處處充滿了血腥的殺戮和變態的暴力,自李唐以來的泱泱中華之風,被這股腥風血雨掃滌殆盡,中國墜入了黑暗的五代十國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