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的書》:周作人,沒有稜角的人,也難逃宿命

《雨天的書》:周作人,沒有稜角的人,也難逃宿命

《雨天的書》:周作人,沒有稜角的人,也難逃宿命

常有人問我喜歡讀誰的書,答案隨著年齡增長總是在變,唯獨周作人、汪曾祺的散文,一直不肯丟掉,即使好長時間沒翻過,還是願意樂呵呵的說,噢,我喜歡。周作人沒有大文章,論文專著也極少,戲劇更是不用談。他的所有作品,都是短章,最早寫雜文,關心婦女兒童問題,教育問題,談龍談虎,也和人吵過架的。後來寫雜感隨筆,承明小品文傳統,筆下不必大事,隨筆盪開,也是一番好風景。

再後來,枯淡到頭,乾脆大量引用其他書裡句子,形成獨特的“文抄公”體,一篇文章有一半引文,但內行者知道,並不是簡單湊字數,背後對閱讀量和視野、品味的要求頗高,一般人想學學不來,然而對於普通讀者如我,便嫌晦澀了。最喜歡的,還是寫散文小品的周作人,而這一路文章裡,最常讀的便是《雨天的書》。

《雨天的書》:周作人,沒有稜角的人,也難逃宿命

從內容上看,這本小書裡的文章大致可分四類,一是吊懷舊人,二是閒適隨筆,三是雜文時論,四是小品書話。其中最好看的,當然還是隨筆散文一類,畢竟書話所談書籍相去已久,很多已不知名目,讀來唯有囫圇;雜文也是一樣,脫了當時環境,雖文字仍好,但總是相隔。唯有那些不為特定讀者和環境所寫的鳥木蟲魚,閒事回憶才真真能穿越時間。

《雨天的書》:周作人,沒有稜角的人,也難逃宿命

比如《苦雨》《初戀》《北京的茶食》等,沒有木心散文的那樣臨場感和畫面感好像拍電影,只是一味的敘述,淡然如聊天的敘述,一句織著一句,雖然都不是警語金句,但也絕對沒有廢話,文字間長短咬合,讀起來有韻味不說,那種平淡語境,一句一句鋪展開來的結果,便是淡淡的舒心。像樹蔭底下的午後,或者窗前燈下的冬夜。

《雨天的書》:周作人,沒有稜角的人,也難逃宿命

這裡面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山中雜信》,當時周作人生了不小的病,被魯迅安排到西山某寺休養,住在山裡,閒住之外,寫了幾封信給在報刊做編輯的孫伏園。不太知道文章本就是給報紙寫的專欄,還是私下寫給孫伏園的,總之是非常貼己的書信體。寫山裡風景,那些和尚,賣汽水的人,天氣,自己的病,讀來淡寡沖和、隨意簡然,很是歡喜。

《雨天的書》:周作人,沒有稜角的人,也難逃宿命

其實,光是開篇幾百字的序言,就很好看,也很能代表他所獨有的風格,引錄:“今年冬天特別多雨。因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傾盆的下,只是蜘蛛絲似的一縷縷的灑下來。雨雖然細得望去都看不見,天色卻非常陰沉,使人十分氣悶。在這樣的時候,常引起一種空想,覺得如在江村小屋裡,靠玻璃窗,烘著白炭火缽,喝清茶,同友人閒話,那是頗愉快的事。隨便寫一兩行,並無別的意思,聊以對付這雨天的氣悶光陰罷了。”

《雨天的書》:周作人,沒有稜角的人,也難逃宿命

這是解釋書名的由來,但文字本身,如溪流而下,自然順暢之外,還有青寡之味,要再細說,也說不出東西來,便只是覺得好。以上只是談到周作人文章的好處,並未涉及他與魯迅的糾紛,他的政治問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云云,因為,作為普通讀者,看一本書,從頭至尾,真正打動你的永遠只是那一顆顆文字,其餘所有,永遠是第二位的。只是就周的好處,恐怕也沒有說清楚,囿於我的能力也沒有別的辦法,唯願引起你的一點興趣,自己去看了。

《雨天的書》:周作人,沒有稜角的人,也難逃宿命

死亡是周作人常常論及的話題,在周作人作品中,悼亡懷人之作佔有相當的分量,令人遺憾的是“壽者多辱”的慨嘆竟一語成讖,晚年的周作人非但沒有實現“生活之藝術”,相反卻淒涼之至,乃至最後在運動中被活活毆打,死時身邊一個人也沒有,是年八十三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