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的书》:周作人,没有棱角的人,也难逃宿命

《雨天的书》:周作人,没有棱角的人,也难逃宿命

《雨天的书》:周作人,没有棱角的人,也难逃宿命

常有人问我喜欢读谁的书,答案随着年龄增长总是在变,唯独周作人、汪曾祺的散文,一直不肯丢掉,即使好长时间没翻过,还是愿意乐呵呵的说,噢,我喜欢。周作人没有大文章,论文专著也极少,戏剧更是不用谈。他的所有作品,都是短章,最早写杂文,关心妇女儿童问题,教育问题,谈龙谈虎,也和人吵过架的。后来写杂感随笔,承明小品文传统,笔下不必大事,随笔荡开,也是一番好风景。

再后来,枯淡到头,干脆大量引用其他书里句子,形成独特的“文抄公”体,一篇文章有一半引文,但内行者知道,并不是简单凑字数,背后对阅读量和视野、品味的要求颇高,一般人想学学不来,然而对于普通读者如我,便嫌晦涩了。最喜欢的,还是写散文小品的周作人,而这一路文章里,最常读的便是《雨天的书》。

《雨天的书》:周作人,没有棱角的人,也难逃宿命

从内容上看,这本小书里的文章大致可分四类,一是吊怀旧人,二是闲适随笔,三是杂文时论,四是小品书话。其中最好看的,当然还是随笔散文一类,毕竟书话所谈书籍相去已久,很多已不知名目,读来唯有囫囵;杂文也是一样,脱了当时环境,虽文字仍好,但总是相隔。唯有那些不为特定读者和环境所写的鸟木虫鱼,闲事回忆才真真能穿越时间。

《雨天的书》:周作人,没有棱角的人,也难逃宿命

比如《苦雨》《初恋》《北京的茶食》等,没有木心散文的那样临场感和画面感好像拍电影,只是一味的叙述,淡然如聊天的叙述,一句织着一句,虽然都不是警语金句,但也绝对没有废话,文字间长短咬合,读起来有韵味不说,那种平淡语境,一句一句铺展开来的结果,便是淡淡的舒心。像树荫底下的午后,或者窗前灯下的冬夜。

《雨天的书》:周作人,没有棱角的人,也难逃宿命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山中杂信》,当时周作人生了不小的病,被鲁迅安排到西山某寺休养,住在山里,闲住之外,写了几封信给在报刊做编辑的孙伏园。不太知道文章本就是给报纸写的专栏,还是私下写给孙伏园的,总之是非常贴己的书信体。写山里风景,那些和尚,卖汽水的人,天气,自己的病,读来淡寡冲和、随意简然,很是欢喜。

《雨天的书》:周作人,没有棱角的人,也难逃宿命

其实,光是开篇几百字的序言,就很好看,也很能代表他所独有的风格,引录:“今年冬天特别多雨。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丝似的一缕缕的洒下来。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在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随便写一两行,并无别的意思,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罢了。”

《雨天的书》:周作人,没有棱角的人,也难逃宿命

这是解释书名的由来,但文字本身,如溪流而下,自然顺畅之外,还有青寡之味,要再细说,也说不出东西来,便只是觉得好。以上只是谈到周作人文章的好处,并未涉及他与鲁迅的纠纷,他的政治问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云云,因为,作为普通读者,看一本书,从头至尾,真正打动你的永远只是那一颗颗文字,其余所有,永远是第二位的。只是就周的好处,恐怕也没有说清楚,囿于我的能力也没有别的办法,唯愿引起你的一点兴趣,自己去看了。

《雨天的书》:周作人,没有棱角的人,也难逃宿命

死亡是周作人常常论及的话题,在周作人作品中,悼亡怀人之作占有相当的分量,令人遗憾的是“寿者多辱”的慨叹竟一语成谶,晚年的周作人非但没有实现“生活之艺术”,相反却凄凉之至,乃至最后在运动中被活活殴打,死时身边一个人也没有,是年八十三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